可克达拉那里有站小巷的,可克达拉站旁巷弄的
那天我路过可克达拉那里有站小巷的,发现巷口那家卖烤包子的摊子不见了,换成了一间亮堂堂的奶茶店。几个年轻人在门口说笑着,手里捧着印着卡通图案的杯子。我站在巷子口愣了好一会儿,心里头莫名有些空落落的。
这条小巷我走了少说有十年。最早是土路,下雨天踩一脚泥,晴天走过扬起一层灰。后来铺了砖,路好走了,两旁的院墙也陆续翻新过。可那股子熟悉的味道,好像一直没变——傍晚时分家家飘出的饭菜香,午后老人家在树荫下棋盘落子的脆响,还有清晨学生赶着上学时自行车铃铛的叮叮咚咚。
巷子里的老时光
巷子中间有棵老桑树,每年夏天都结满紫黑色的果子。住东头的马大爷总会拿根长竹竿,打下桑葚分给巷子里的小孩子。孩子们吃得满嘴紫黑,互相指着对方大笑。那笑声清脆得很,能从巷子这头传到那头。
再往前走两步,就是王阿姨开的小卖部。店面不大,东西却齐全,从酱油盐巴到铅笔橡皮应有尽有。我小时候常去那里买两毛钱的糖,王阿姨总会多给一颗,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路过,还能看见她坐在柜台后面,戴着老花镜织毛衣,只是头发已经全白了。
说实话,可克达拉站旁巷弄的这些变化,我都看在眼里。去年巷子西头拆了两处老院子,盖起了六层高的住宅楼。新搬来的邻居开着轿车进出,和巷子里原本慢悠悠的节奏不太一样。有时候我想,到底是巷子变了,还是看巷子的人心境不同了?
巷尾那家铁匠铺去年关了门,老师傅跟着儿子搬去了省城。现在那里变成了一家快递驿站,每天人来人往取包裹。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到底是听不见了。只有墙角那块被炉火熏黑了的印记,还隐约能看出当年的影子。
傍晚时分,我又在巷子里转了一圈。新开的奶茶店灯火通明,几个老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聊天,他们偶尔朝那边望望,又继续低声说着什么。新与旧就这样挤在同一条巷子里,乍看突兀,细想却又觉得本该如此。
路过王阿姨的小卖部,我进去买了包烟。她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我好一会儿才认出我来。“都长这么大了,”她边说边从柜台下面拿出个橘子塞给我,“甜的,尝尝。”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条巷子其实什么都没变。
走出小卖部,夜色已经笼罩了整条巷子。新楼里的灯火和旧平房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边更亮些。我想起明天还要经过这里去可克达拉站坐车,也许下次回来,又会有新的变化吧。不过没关系,有些东西总会在的,就像王阿姨塞过来的那个橘子,甜得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