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私人工作室品茶,荔浦私享茶室体验
推开荔浦私人工作室那扇原木色大门,茶香便像老朋友般迎面拥来。这里没有闹市茶馆的喧哗,只有墙角古琴流淌出的《高山流水》。主理人林老师正用紫砂壶冲泡着今年清明前的桂青种,动作行云流水——等等,这手法好像不太常见?
见我好奇,他笑着解释:“这是咱们荔浦老一辈传下来的‘回旋注水法’,水流顺着壶壁转叁圈半,能让条索状绿茶均匀受热。”他边说边展示茶壶内部,果然见茶叶如花瓣般舒展。我抿了一口,那股兰花香竟比平时喝到的浓郁不少,喉韵还带着丝丝清凉感。
茶席上的意外收获
隔壁茶桌突然传来轻声惊叹。转头看见几位熟客正围着个鎏金建盏传看,原来林老师刚拿出私家收藏的八十年代六堡茶。茶汤呈琥珀色,入口竟有陈年普洱都少见的樟木香。“在荔浦私人工作室品茶就是这样,”穿香云纱的茶客感慨道,“总能在不经意的午后遇见让人记挂十年的味道。”
这时茶点师傅端来现蒸的芋泥酥,用的是荔浦特产槟榔芋。咬开酥皮时,林老师突然提醒:“这茶配咸点更妙。”试着将六堡茶与火腿酥同食,咸鲜与陈香在舌尖交织,瞬间明白了什么叫“茶遇知味”。
藏在茶器里的匠心
工作室博古架上摆着不少手作茶器。最让我移不开眼的,是那把鱼化龙提梁壶。林老师取下来时特别指出:“壶钮这条龙,点睛之笔用的荔浦黄龙玉。”摩挲着温润的玉质,突然发现壶身内壁刻着《茶经》选段——原来每位定製客人的壶,刻的都是不同章节。
这样的巧思在茶器间随处可见。仿宋斗笠盏沿口镶着银边,专为防烫手设计;茶则用整块老竹根雕成,还带着天然的竹节弧度。这些器物让荔浦私享茶室体验变得具体而温暖,仿佛每个细节都在说:喝茶本该是件讲究却不拘束的事。
窗外暮色渐起时,林老师开始收拾茶席。他整理茶巾的动作格外轻柔,像在对待老友。有客人预订了明早的凤凰单丛,他特意在备忘录标注“需备潮州红泥炉”。这样的细致,或许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说,在荔浦私人工作室品茶,喝的从来不只是茶本身。
临走前他送我小包茶样,叮嘱要用水晶盖碗冲泡。“看茶叶跳舞也是种享受呢。”回家试着他教的手法冲泡,看桂青种在杯中起伏,忽然想起工作室墙上那幅字——人间至味是清欢。这大概就是荔浦私享茶室体验最动人的地方,它让寻常日子里的片刻宁静,都变成了值得反复回味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