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如何找到能包的大学生,海东怎样找到可包的大学生
海东最近有点犯愁,眼看着项目 deadline 越来越近,手头的人手却总是不够用。那天在茶水间,他一边泡咖啡一边念叨:“上哪儿能找到能‘包’活儿的大学生呢?”
这话刚好被路过的老张听见。老张是公司的老前辈,带过不少实习生,他笑着拍了拍海东的肩膀:“你说的‘包’,是指能独立负责一块工作,还是能打包完成整项任务?”海东挠挠头:“差不多就这意思,得靠谱,能担事儿。”
靠谱苗子都在哪儿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海东最初把招聘信息挂在几个大平台上,简历收了不少,可面试时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有的学生经历很漂亮,但细问具体负责了什么,就说得含糊不清。后来他学聪明了,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的项目经历——不是看项目有多厉害,而是看他在里面到底做了什么实实在在的活儿。
大学里的老师其实是个很好的信息源。海东联系了相熟的教授,请他们推荐踏实肯干的学生。“老师最清楚哪个学生动手能力强,哪个有责任心。”果不其然,教授推荐来的几个学生,上手都特别快。其中有个叫小林的学生,不仅把分配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还主动整理了常见问题清单,方便后续交接,让海东特别惊喜。
学校的社团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技术类社团的骨干成员往往实战经验丰富,处理过各种实际问题。海东发现,这些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通常更沉着,不会轻易慌张。
怎么看人准一点
光知道去哪儿找还不够,怎么判断这个学生能不能“包”得住工作,海东也慢慢摸出些门道。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做事思路,而不仅仅是学历背景。
面试时,他会故意设置一些小的障碍场景,观察学生的反应。比如问:“如果客户临时改了需求,但时间很紧,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只会抱怨困难,而能“包”事的学生通常会先理清问题,然后提出两叁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学校里是很难学到的,却是在实际工作中最宝贵的品质。
海东还发现,能“包”活儿的大学生往往有个共同点:他们对自己做过的项目了如指掌,能说出每个决策背后的考量,甚至能坦诚地分析哪里做得不够好。这种反思能力,让他们进步特别快。
现在海东团队里已经有叁位这样的大学生了。他们不仅按时完成了项目,还带来了不少年轻人的新视角。“找对人确实费心思,”海东感慨道,“但找到后,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提升了一大截,之前的投入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