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新茶论坛,沁阳新茶交流分享会
这几天朋友圈总能看到“沁阳新茶”的字眼,刷着刷着心里就痒痒了。正巧周末路过文化馆,瞧见门口立着“沁阳新茶论坛”的牌子,索性推门进去凑个热闹。
会场里飘着淡淡的茶香,和往常正襟危坐的讲座完全不同。主持人没拿稿子,端着茶杯倚在讲台边:“今天咱们不搞那些虚的,就当是老朋友聊天——谁来说说今年头采的沁阳新茶怎么样?”这话刚落,后排的大姐就站了起来:“我家茶园在山上,今年春雨来得巧,新茶格外清甜。”她这么一带头,现场立刻活络起来。
茶香里的家常话
坐在我旁边的老伯慢慢拧开保温杯,接过话茬:“我喝了四十年沁阳茶,今年这茬确实不错。不过啊,好茶还得会泡。”他边说边比划,“水温不能太急,要像对待刚醒的娃娃那样轻手轻脚。”周围的人都笑了,纷纷拿出手机记笔记。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比什么高深理论都管用。
有个年轻姑娘举手:“我在网上卖新茶,顾客总问怎么分辨品质。”马上有位茶艺师接过话:“教您个土办法——抓几片干茶放掌心哈口气,香味窜得快又持久的,准没错。”这些实实在在的小窍门,让整个沁阳新茶论坛变成了大型经验交换现场。
我注意到角落坐着位沉默的中年人,直到讨论到茶叶保存时才开口:“我用老陶罐装茶,罐底铺层生石灰,换季时茶叶照样鲜灵。”他说话时双手微微颤抖,那是炒茶四十余年留下的印记。这些藏在民间的智慧,恰恰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贝。
当新茶遇见新思路
茶歇时认识了做茶具设计的小林,他给我看了新设计的便携茶盒:“传统要传承,但也不能总守着老路子。就像咱们的沁阳新茶,是不是也能试试冷泡?”他当场用玻璃杯泡了新茶,加入两片薄荷,清冽的香气引得好些人围过来拍照。
经营茶楼的李姐眼睛一亮:“这个适合夏天推出!我们还可以配些茶点,让年轻人觉得喝茶不光是老一辈的事。”她转头和几个茶农商量起定制专属拼配茶的事。看着他们热络地交换联系方式,我突然觉得,这哪里是论坛,分明是沁阳新茶交流分享会催生的合作平台。
穿格子衫的滨罢男突然插话:“我做了个小程序,扫茶饼二维码就能看采摘记录。”他演示时,几位老茶人凑得很近,虽然不太懂技术,却认真地问能不能加上炒茶师傅的手写签名。这种新老想法的碰撞,意外地和谐。
窗外日头渐斜,论坛已超时半小时,但没人急着离开。茶艺师正在示范盖碗冲泡技巧,青瓷茶具在她手中轻转,琥珀色的茶汤注入杯中,泛起细密的白沫。有人小声感叹:“看这‘茶沫’,就知道是今春的好料。”
端着新续的茶汤回到座位,邻座的老茶农碰碰我胳膊:“尝尝这个,我家后院古树采的。”茶汤入口绵软,回甘却很有力道。他眼角笑出深纹:“种茶就像养孩子,得懂它的脾气。”我们聊起他孙子用短视频拍制茶过程,播放量居然过了十万。老人笑着说:“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看,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传法。”
散场时,文化馆工作人员忙着建微信群:“咱们这个沁阳新茶交流分享会就转到线上继续吧!”大家扫码的手指都带着茶香。我捧着获赠的茶样走到门口,晚风拂面,忽然想起那位老茶农的话——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像极了今天这些敞开心扉的交流。下次论坛定在谷雨前后,那时的新茶,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