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大学校鸡的暗号,阿克苏校园鸡的暗语
校园里的奇怪传言
前两天在食堂吃饭,听见隔壁桌几个学弟压低声音说什么“暗号”“接头”之类的词。我竖起耳朵多听了两句,才知道他们议论的是最近校园里流传的一个怪谈——对于“阿克苏大学校鸡的暗号”。这名字乍一听挺奇怪的,对吧?我当时也这么想。
说实话,刚听说这个说法时,我还以为跟什么不良信息有关。可后来在图书馆偶遇文学院退休的王教授,闲聊时提起这事,他反而笑了。王教授说,这其实就是咱们学校一个延续了二十多年的老传统,只是现在的学生不太了解背后的故事了。
这事儿得从2003年说起。那时候学校新校区刚建成,面积特别大,好多地方连路牌都没立。有群大四学生搞了个“校园探险”活动,为了方便联系,就约定用敲击声当信号。比如在老教学楼墙壁上敲叁长两短,就代表“我在天台”;在图书馆书架间敲两短一长,意思是“速来帮忙”。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叫“校鸡”呢?其实跟动物没关系。据说是因为当时负责设计这些信号的是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自嘲是“机电男”,后来不知怎么被传成了“校鸡”。这个有点滑稽的名字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那些年我们用过的暗号
最有趣的在于,这套阿克苏大学校鸡的暗号系统特别接地气。比如在自习室,如果有人用手指轻轻敲桌面“哒-哒哒”,那就是在问“这儿有人吗”;要是回应“哒哒-哒”,意思就是“座位空着,随便坐”。
大叁那年,我亲身经历过一次。有回在实验楼做课程设计到很晚,熄灯后找不到同伴。正着急呢,忽然听见走廊尽头传来叁声规律的敲击声——正是传说中的“需要帮助”信号。我按老规矩回应了两声,果然有个学长举着手机照明走过来,帮我找到了掉在角落里的鲍盘。
这些暗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们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像在食堂排队时,要是有人用饭勺轻轻敲击餐盘边缘,发出特定的节奏,很可能是在告诉远处的朋友“帮我占个位置”。而在篮球场上,拍球的特定节奏也可能是一种信号,表示“传这边”或者“换人”。
正在消失的校园记忆
不过说实话,现在知道阿克苏校园鸡的暗语的学生真的不多了。上周我特意在校园里转了转,发现大家要么戴着耳机听歌,要么低头看手机。想找个人用老办法“对暗号”,还真不太容易。
学生社团招新时,我试着问几个新生知不知道这些传统。他们大多一脸茫然,有个学妹还反问:“学长,现在不是有微信群吗?干嘛要敲来敲去的?”这话问得我一时语塞。想想也是,随手发条微信确实比找面墙敲信号方便多了。
但王教授说得挺有道理,他说这些看似过时的阿克苏大学校鸡的暗号,其实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每所大学也该保留些只有本校师生才懂的“内部梗”。这些东西让学校不仅仅是上课的地方,更成了有温度、有故事的集体。
前几天路过新建的学生活动中心,我注意到有社团在墙上做了个挺有意思的设计——一面可以敲击发声的互动墙,上面还刻着几种经典敲击节奏的解释。看来,还是有人记得这些老传统的。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哪天你也在校园里听到特别的敲击声,不妨停下来仔细听听。说不定那就是某个同学正在使用这套快要被遗忘的阿克苏校园鸡的暗语。要是你听懂了,可以试着回应一下,成为这个有趣传统的新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