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学生街做服务的,附近学生街便民服务
要说咱们学校附近最热闹的地方,那肯定得数山南学生街了。每天下午四点半开始,这条不到五百米的小街就活了过来——刚下课的学生背着书包晃悠过来,附近居民也拎着购物袋慢悠悠加入人流。空气中飘着铁板烧的混合香味,沿街店铺的灯牌接二连叁亮起,那种烟火气啊,真是隔着两条街都能感受到。
我常去街口那家修鞋铺。老师傅总坐在小马扎上,身边堆满待修的鞋子。有次我运动鞋开胶,他一边涂胶水一边闲聊:“你们学生走路太费鞋,这月都修第七双了。”压在鞋柜最底下那双磨破后跟的帆布鞋,他愣是找了同色布料补得看不出来痕迹。这种缝缝补补的活儿现在很少人愿意接,可对学生来说,能花十块钱解决的事,何必再买新的呢?
那些藏在巷子里的暖心服务
往深处走,复印店王阿姨总是多打两张草稿纸塞给顾客。她记得常来打印论文的每个学生的专业,有回还提醒我页码排错了。转角修手机的小哥会认真给每部手机贴膜,边贴边说:“屏幕碎了没关系,资料保住最重要。”这些看似微小的事,凑成了学生街独特的温度。
去年冬天特别冷,我见着卖烤红薯的大爷总多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半个红薯。后来学生们自发组织,轮流去他摊位买红薯,形成不成文的互助。这种默契,大概就是长期相处产生的信任吧。现在网购这么方便,为什么大家还是爱来这条街?大概因为这里提供的不仅是商品,更是种随时能找到解决方案的安心。
裁缝铺李姐有次加班帮我改面试要穿的西装,没收夜间服务费。她说自己孩子也在外地读书,“希望他在外地也能遇到愿意帮忙的人”。这话让我愣在柜台前,突然明白这条街的服务早已超出商业范畴。那些改合适的裤脚、修好的台灯、紧急打印的资料,都在默默支撑着我们的求学生活。
夜幕降临时的学生街又是另番景象。小吃摊亮起暖黄灯光,修鞋铺老师傅收摊前会把工具擦得锃亮。卖水果的夫妇仔细给草莓盖上纱布,留着明天给买水果的学生搭两个橘子。这些日复一日的寻常画面,组成了我们共同的生活记忆。
有回遇到毕业十年的学长回来拍照,他说最想念的就是学生街的便民服务。确实,多年后我们或许会忘记某门课的考试内容,但应该会记得某个寒冷夜晚,在这条街上获得过的温暖帮助。这些服务编织成的安全网,静静守护着每段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