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少年家教服务每课时五十元
最近小区公告栏贴了张手写广告,白纸黑字写着"江山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字迹工工整整的,落款处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这价格在当下家教市场算得上实惠,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说来也巧,周末去邻居家串门,正好遇见这位小老师在上课。穿校服的少年坐在餐桌旁,手指着练习本轻声讲解,对面叁年级的小朋友听得眼睛发亮。孩子妈妈给我倒了杯茶,压低声说:"本来就想试试看,没想到孩子特别买账。小老师讲应用题会用乐高积木演示,背古诗就编成拍手游戏。"
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有次碰到他们在上作文课,小老师正带着孩子观察阳台上的绿萝。"你看这片新叶子像什么?""像...像小精灵的耳朵!"孩子突然兴奋地喊出来。我在旁边听着,突然明白为什么家长愿意花钱请中学生了——这种带着童真的启发,成年家教反而很难做到。
少年家教服务每课时五十元的模式悄悄在我们社区流行起来。隔壁栋的刘姐也给女儿请了位初叁学生,两个月后数学居然考了第一次满分。关键是两个孩子处成了朋友,周末还会约着去图书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倒是给补习增添了温度。
不过也有人担心:小老师自己还在上学,能教得好吗?我特意观察过几次,那孩子备课特别认真,每次都会用红蓝两色笔做笔记,重点难点标得清清楚楚。有回讲到鸡兔同笼问题,他直接从书包掏出剪纸模型,让小朋友动手摆弄。这种教学方式,连我这个大人都觉得新鲜。
现在小区里这样的组合越来越多。放学后经常能看到中学生带着小学生坐在凉亭里写作业,有时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解出来后又笑作一团。这份少年家教服务每课时五十元带来的,或许不只是成绩提升,还有那种同龄人之间的陪伴与共鸣。
看着这些年轻人,我常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会儿邻居大哥哥经常免费教我写字,条件是帮他照看阳台的鸽子。现在时代变了,但那种知识在代际间流动的美好始终没变。只不过如今流动的方式,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五十元一课时。
前几天在菜市场遇见贴广告的那家人,妈妈提着菜篮笑着说:"孩子自己挣的补习费,都仔细存着呢。说等存够了就给奶奶买助听器。"阳光下,那个正在挑西红柿的少年背影,似乎比同龄人更挺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