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98场体验分享,峨眉山百场修炼历程分享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有人能在峨眉山完成九十八场体验,我是不太相信的。这得花多少时间?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在雷洞坪的茶馆里,遇见那位穿着朴素登山鞋的老先生,看他慢悠悠泡开一杯竹叶青,我才真正触摸到这段故事的温度。
他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扉页工整写着“第九十六场——初雪巡山”。纸页间夹着松针和干枯的杜鹃花瓣。“很多人以为,来峨眉山就是金顶看个日出,最多再去猴区逗逗猴子。但这座山的妙处,得像喝茶一样小口慢品。”他翻过一页,指着某行字,“比如这个‘月夜听钟’,是去年中秋在后山一条野径上,突然听见报国寺的钟声隔着山谷传过来,那感觉,和白天站在寺庙底下听完全两回事。”
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风景
老先生说的第九十八场体验,其实平常得让人意外。既不是蹲守难见的佛光,也不是挑战险峻的峭壁。“就是上周,我在洗象池旁边那棵千年银杏树下,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他抿了口茶,“看着光线的变化,从树缝里漏下来的光斑,慢慢从亮白色变成金黄色,最后消失。风吹过的时候,那些小扇子一样的叶子落下来,有一片正好掉在我摊开的笔记本上。”他笑着说,那一刻心里特别安静,好像整座山都在陪他发呆。
这种体验听起来简单,但他说,这是前面九十七次积累的结果。“你得知道哪个季节的下午几点,阳光会以什么角度穿过那棵树;得熟悉那里的风声和鸟叫,才能分辨出某个瞬间的与众不同。很多人急着赶路,经过那棵树可能就看一眼,拍张照,然后匆忙往金顶去了。”他轻轻合上本子,“这座山的馈赠,都藏在这样的细节里。”
我问他,完成这么多场峨眉山体验,是不是把整座山都走遍了?他摇摇头,说反而越走越觉得这座山陌生。“你看这条登山道,我走过不下二十次。但春天的晨雾、夏天的急雨、秋天的晴空、冬天的积雪,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脸孔。更别说那些少有人走的小路了。”
他提到有一次在弓背山附近迷路,意外发现一片从未在地图上见过的冷杉林。“那天雾特别大,能见度不到十米。我凭着感觉往前走,突然雾散开几分钟,眼前是一片挂着水珠的蜘蛛网,每张网上都缀着水滴,闪闪发光,像个水晶宫殿。等我掏出手机想拍,雾又合拢了。”这种转瞬即逝的景象,他说,才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礼物,是任何攻略上都找不到的。
茶馆外开始飘起细雨,远处山峦隐在云雾里。老先生把笔记本小心收进背包,拉上拉链。“很多人来登山,总想着要征服什么,或者必须看到什么。其实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这些爬山的人,最终学会的不是如何战胜它,而是如何与它相处。”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我的第九十九场体验还没想好,可能就在下山路上,可能是在某个完全意料不到的时刻。这座山总会给你新的惊喜。”
看着他背起那个旧背包走进细雨中的背影,我突然理解了所谓百场修炼历程的真意。那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在重复中察觉细微差异,在熟悉里发现永恒新奇的修行。也许我们不必追求九十八次那么多,但只要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个人都能在峨眉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场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