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小巷子玩辩辩快餐,小巷辩辩快餐合肥寻味
说起合肥的小巷子,那可真是藏龙卧虎。那天我拐进红星路附近的一条小胡同,纯粹是被一阵若有若无的饭菜香勾进去的。青石板路窄得只容得下两人并肩,两旁的墙壁斑斑驳驳,爬满了青苔,冷不丁就能瞧见个把小门脸,里头飘出的油烟都带着股家常的亲切劲儿。
我正琢磨着哪家味道更地道,旁边一位坐在马扎上择菜的大妈抬头搭了话:“找吃的?往前走,拐角那家不错。”顺着她指的方向,没几步就看见个蓝色招牌,上面简单写着“蚕蚕快餐”四个字,连个店名都省了。
巷子里的烟火气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玻璃门,屋里统共就摆得下四张桌子。老板娘正在柜台后头麻利地打包,见我进来,头也没抬:“墙上有菜单,手机扫码点单也行。”这话说得干脆利落,倒像是熟客才懂的规矩。
我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环顾四周。墙上贴着的菜单已经有些泛黄,字迹却还清晰。青椒肉丝12块,西红柿鸡蛋10块,最贵的也不过18。价格实在得让人恍惚,这年头在外头吃碗面都得这个数了。
正看着菜单,旁边桌的客人起身走了。老板娘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和我闲聊起来:“我们家在这开了十叁年啦,来的都是老主顾。”她说话时手上不停,抹布在桌面上画着圈,“有些人搬走了,周末还专门开车回来吃这一口。”
我点了个鱼香肉丝盖饭,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正好能看见巷子里来往的居民,有提着菜篮子慢慢走的大爷,有骑着电动车送外卖的小哥,还有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这景致,和外面大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流比起来,倒是别有一番味道。
等菜的工夫,我听见后厨传来滋啦啦的爆炒声,接着一股浓烈的香气就飘了出来。那是蒜末、姜片和豆瓣酱在热油里激出的复合香味,闻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饭菜上桌时还冒着热气。鱼香肉丝堆得老高,配着白花花的大米饭,看着就踏实。老板娘又给我端了碗免费的海带汤,“天热,喝点汤舒服。”她说这话时语气平淡,就像在自家厨房招呼亲戚。
我尝了一口,肉丝滑嫩,笋片脆爽,那个酸甜咸鲜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是大饭店里那种精细到毫米的摆盘,但每一口都透着锅气,是那种家里很难炒出来的火候。
吃着饭的工夫,又进来几个客人。有个建筑工模样的大哥,进门就喊:“老样子,青椒肉丝,多来点米饭!”看来是常客。还有个年轻人,拎着公文包,安静地坐在角落等着打包。
我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话,在合肥想找地道的味道,就得往小巷子里钻。这合肥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经历,倒真是应了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临走时,我和老板娘聊了两句。她说这些年房租也涨,菜价也涨,但菜单价格没怎么动。“都是老街坊,不好意思涨价。”她笑了笑,眼角堆起细细的皱纹,“再说了,现在外面吃饭那么贵,我这儿能让大伙儿吃个实惠,也挺好。”
走出巷子,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大街,刚才那顿饭的滋味还在嘴里回味。忽然觉得,在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能留下这么一方天地,保留着最朴素的烟火气,实在是件挺珍贵的事。或许下次再来合肥,我还会拐进那条小巷,尝尝别的菜式,顺便看看那家小店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