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宁波微信附近300元叁小时交友
这几天在宁波老外滩喝咖啡,隔壁桌两个年轻人低声聊着“微信附近人”的事儿,耳朵里飘进来几句“300块叁小时”之类的字眼。说实话,这种话题在城里不算新鲜,但每次听到还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我盯着杯子里打转的奶泡走神,想起上周社区民警小张来发防诈骗传单时的原话:“现在有些打着交友旗号的局,就爱用这种模棱两可的宣传语。”他说话时眉头皱得能夹住钢笔,“什么宁波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听着像明码标价,真要找过去八成要掉坑里。”
当交友变成快消品
我家楼下便利店王阿姨倒是见过真人真事。有个穿西装的小伙子连着叁天来买烟,每次都盯着手机叹气。原来他在微信附近人里约了见面,对方开口就要叁百块“陪伴费”,结果坐在奶茶店干瞪眼两小时,连人家真名都没问出来。“这钱花的啊,”王阿姨边擦柜台边摇头,“够买二十杯波霸奶茶了。”
宁波和义大道那边写字楼的白领小林和我吐槽过,她闺蜜试过这种约会,回来气得直跺脚。对方全程都在刷手机回消息,临走时却说“叁小时到了”。后来才琢磨过味儿,人家这是赶场子呢——把宁波微信附近300元叁小时交友当流水线活了。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这种模式会有市场?在世纪东方广场等朋友时我观察过,确实有些年轻人坐在长椅上不停看表,手机屏幕上闪着“附近的人”界面。可能在这座节奏飞快的港口城市,有人真的愿意用叁百块买叁小时不孤单吧。
但问题在于,当人际交往被套上明确标价和时间限制,味道就全变了。就像我常去的那家面馆老板说的:“鲜汤要文火慢炖,泡面才叁分钟泡开。”他指的是店里的招牌黄鱼面,但我觉得用在人情上也特别贴切。
去年宁波晚报登过个案例,有个程序员在“宁波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的邀约里陷进去六万多。开始真是单纯聊天,后来对方陆续以家人生病、创业失败为由借钱。民警后来查到,那个微信后面是个专业诈骗团伙,同一套话术同时跟几十人周旋。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线上交友都不靠谱。我表侄女就是在读书会群里认识现在男朋友的,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在共同兴趣里自然相识的。比起明码标价的交易,那种不经意间的缘分反而更扎实,就像老话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我理解,宁波房价涨得厉害,工作节奏又快,确实难有空余时间经营感情。但与其冒险尝试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约会,不如参加些同城徒步团、烘焙课之类的。至少在东钱湖骑行道上并肩前行时,你能看见对方真实的笑脸,而不是精心计算的时间。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宁波叁江口那片晚上总有很多人遛狗。金毛和柯基们打闹的时候,主人们很自然地就聊上了。这种不期而遇的温暖,可比盯着手机计算时间要舒心得多。也许我们都该学学生姜,不要太心急——无论是熬汤还是等人,文火慢炖的才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