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乌兰察布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
这两天在小区公告栏看到个挺新鲜的帖子:“乌兰察布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旁边还贴着张“乌兰察布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的打印纸。两张纸挨着,说的其实是同一档子事,但看着总觉得哪里不太一样。
我先盯着第一张看了会儿。这标题写得直白,甚至有点扎眼。初中生自己还是孩子呢,怎么就“约小孩”了?脑子里忍不住闪过些乱七八糟的联想。可转念一想,人家说不定就是想找个同龄玩伴,或者帮邻居看看孩子。但“约”这个字眼放在这里,总让人觉得味道不对,好像把挺单纯的一件事说得有点轻浮。
换个说法就不一样了
再看旁边那张“乌兰察布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感觉立刻正经多了。虽然做的可能还是同样的事——陪孩子写作业、带着读读书,可“陪学”两个字,听着就踏实。家长要是看到这个,心里可能会琢磨:嗯,这学生挺懂事,知道靠知识赚点零花钱,还能帮帮我家孩子。
我后来真碰见过这么个初中生。小伙子有点腼腆,说是家里条件一般,想自己挣点买书的钱。他就在我们小区带个叁年级男孩,每次去都背着双肩包,里面装着课本和练习题。他说那孩子爸妈忙,平时没人管作业,他就坐在旁边陪着,不会的给讲讲,写完帮忙检查。“陪学”这两个字,他做得实实在在。
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家教”的概念啊。左邻右舍的孩子凑在一起写作业,谁先写完就教教写得慢的,纯粹是互相帮忙。现在不一样了,什么都明码标价,连孩子之间的互助都成了付费服务。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家长也真忙,能有个靠谱的中学生陪着学习,五十块钱还真不算贵。
那个初中生跟我说,他最早在群里发消息,写的就是“约学习”,结果好多人问他是不是搞什么游戏代练。后来改成“陪学”,问的家长才多起来。你看,就差一个字,理解就差出去十万八千里。
其实这种乌兰察布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的模式挺巧妙的。对请家教的家庭来说,花少钱办了事;对中学生来说,既是社会实践又能赚点零花。我见过那小男孩,以前写作业拖拖拉拉,现在有个小老师在旁边陪着,效率高了不少,还把中学生当成榜样了。
不过这种形式要真做得好,还得看那个中学生有没有责任心。不是所有初中生都能安静坐下来陪别人学习的,得找那些本身学习习惯好、有耐心的。那个小伙子就挺靠谱,每次来还自己准备些趣味数学题,让孩子觉得学习没那么枯燥。
想想也挺有意思,同样是乌兰察布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这件事,说法不同,给人的观感就完全不一样。一个听起来不太靠谱,另一个却显得很有价值。其实内核都一样,就是大孩子帮助小孩子,只不过现在变成了有偿服务。
下次要在小区里再看到这类广告,我大概能分得清哪些是闹着玩的,哪些是认真想做事的。说得实在点的,像“陪学”、“辅导作业”这种,多半是真想赚点零花钱的好学生。而那些写得花里胡哨的,就得打个问号了。
这事说到底,还是个信任问题。家长把孩子交给陌生人,哪怕只是个中学生,也得知道对方靠不靠谱。而中学生想靠知识赚钱,也得让家长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责任心。把“约小孩”换成“陪学”,就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现在那小伙子已经固定每周去叁次,听说效果不错,那孩子的成绩还真有点进步。最近他还带了同学一起做,几个中学生组了个小小辅导班,专门针对小学生。你看,这乌兰察布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的小生意,还真让他们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