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大学城上门400元4个小时,附近学生服务400四小时
夜幕下的校园周边
最近路过华阴大学城附近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不少电线杆和宿舍围墙贴着些手写小广告。那天我凑近看了一眼,白纸黑字写着"华阴大学城上门400元4个小时",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箭头。说实在的,刚开始我愣是没反应过来这到底是干啥的。
住在教工宿舍楼的张阿姨倒是门清。她边择菜边和我唠:"这些广告上月就跟雨后春笋似的,今天撕了明天又贴。前两天还有个穿着校服的娃在附近转悠,我问他要找谁,他支支吾吾说在找勤工俭学的地方。"张阿姨把择好的芹菜放进菜篮,叹了口气,"现在这些孩子啊..."
我在小吃街和几个学生聊起这事。大叁的李同学咬着煎饼果子说:"我们宿舍老四上周还真联系过,对方说是什么家教中介,可问到具体教什么科目又含糊其辞。"他压低声音,"后来老四让我陪他去见面,结果对方直接说不是做家教,是陪逛街陪看电影的,把我们给吓回来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在城南大学城也见过类似广告。不过那时候写的是"陪读服务",现在倒好,直接明码标价。你说这些学生要是真缺钱,学校图书馆、食堂不都在招兼职吗?何必找这种来路不明的活儿。
藏在价格里的猫腻
我特意留意了下,这类广告基本都打着"附近学生服务400四小时"的旗号。说起来这个定价挺有意思,刚好卡在比正规家教便宜点,比发传单贵些的位置。政法学院的王老师推了推眼镜:"这价格设计得很巧妙,既不会贵得让人望而却步,又比普通兼职有吸引力,很容易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动心。"
校门口保安亭的老周见过不少这类事。他握着保温杯说:"上个月有个女生晚上十点多哭着跑回学校,说是去面试家教,结果对方动手动脚。我们立刻报警,但找到地方时早就人去楼空了。"老周摇摇头,"这些人都用临时手机号,租的短租房,根本查不到。"
我在学生论坛里潜水时发现,确实有同学在讨论这类兼职。有个匿名帖子说:"去试了一次,就是陪着去商场逛街,但对方总想动手动脚,钱也没给够。"底下跟帖都在劝楼主别再去了。可悲的是,这样的帖子通常存活不过半天就会被删除。
学生处的刘老师挺着急的:"我们每天都在各个班级群里发提醒,可总有学生抱着侥幸心理。特别是最近期末考试季,有些学生想赚快钱,更容易上当。"
不只是校园的问题
其实走出大学城,在附近几个商业区也能见到类似广告。快递小哥小陈说他在送件时经常看到:"有些写字楼的卫生间里贴得更隐晦,就写个'400/4丑',懂的人自然懂。"他挠挠头,"有次我还撞见两个穿着正装的人在讨论要不要叫'学生服务',说是接待客户用。"
这种情况确实该引起重视了。家教中心的赵主任很无奈:"我们正规机构都要查身份证、学生证,还要签协议。但那些'上门服务'啥都不需要,反而更受某些人欢迎。"他说最近来咨询的家教明显减少,估计都被这些野路子分流了。
我和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同学聊过这个事,他说这类广告实际上在打擦边球。既不说清楚具体服务内容,又利用"上门"这样的字眼制造想象空间。即便被查到,也很容易找借口开脱。
晚上路过大学城时,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说笑着走出校门。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贴在墙角的小广告在光影里若隐若现。我在想,也许该有人站出来,给这些迷茫的年轻人指条明路,也给这个混乱的市场立个规矩。
小吃摊的老板娘正在收摊,她边擦桌子边说:"这些孩子都跟自家娃差不多大,要是走错路多可惜。"她把抹布甩到肩上,"要是学校周边能多开些正经兼职岗位,孩子们也不用去碰这些危险活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