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大学城400元叁小时服务,附近学生兼职叁小时400元
最近在朋友圈里,总能看到“附近学生兼职叁小时400元”这类消息刷屏。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报酬确实挺吸引人的。
走在大学城的商业街上,奶茶店门口贴着招工启事,隔壁桌两个女生正小声讨论着刚找到的家教工作。穿格子衫的男生边打包外卖边接电话:“对,就是叁次课,一次叁小时……”这种按小时计费的临时工作,好像已经成了校园里的新常态。
时间换报酬的权衡
我认识个师范专业的学妹,上周接了份晚托班辅导的活儿。她掰着手指给我算:“晚上六点到九点,正好没课,站着辅导小学生写作业,叁天就挣了1200块。”但说完又叹了口气,“就是回来还得补作业,熬了两个通宵。”
这种“来宾大学城400元叁小时服务”模式之所以流行,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商家需要灵活的人力,学生想要快速的收入。隔壁宿舍小林接过展会翻译的活儿,时薪更高,但要求也严格,必须通过专业测试。他准备那几天,连吃饭都在背单词。
现在很多同学都变得特别会算时间账。下午没课的叁小时,是躺在宿舍刷手机,还是去赚这400块?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家里条件紧些的同学可能更愿意跑两单,想攒钱买相机的艺术生也会拼一拼。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短期高薪的工作不是天天有。咖啡馆的长期兼职时薪就低不少,但胜在稳定。所以经常能看到有些同学手机里存着好几份兼职群的联系方式,随时盯着群消息,就等着抢那种性价比高的临时机会。
我室友上个月接了个商场促销的活,站了叁天赚了一千二。回来那天晚上,她一边泡脚一边说:“钱是赚到了,但要是天天这么干可真受不了。”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我们在用青春换经验,用时间换报酬,这个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现在校园里这种“附近学生兼职叁小时400元”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有的是教育机构招临时辅导员,有的是活动公司找现场工作人员,还有电商公司招短期客服。类型五花八门,但共同点都是时间短、报酬高、灵活性强的。
记得上学期期末,看到有个学长在朋友圈吐槽,说接了份急单导致复习时间不够,差点挂科。这也提醒我们,赚钱固然重要,但毕竟学生的本分还是学习。如何在课业和兼职之间找到平衡点,可能是比赚那几百块更需要智慧的事。
晚上自习回来,经常能看到教学楼里还有教室亮着灯。走近一看,不是考研党在刷题,就是有人在参加线上兼职培训。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似乎都在拼命地奔跑,既不想错过知识的积累,又害怕落后于实践的赛道。
或许,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选择兼职,而在于我们为什么选择。是为了体验社会?还是纯粹为了那几百块钱?想清楚这个答案,可能比匆忙接下任何一个“叁小时400元”的工作都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