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旧楼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2 03:45:02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年我们口中的“炮楼”

每次路过池州大学城西侧那片老居民区,总能听见学生们这样聊天:“晚上去炮楼那边买烧烤啊?”“快递点搬到大炮楼后面了。”初来乍到的人总会露出诧异表情——青天白日的,哪来的炮楼?

其实所谓的炮楼,就是紧挨着校园南门的六栋筒子楼。这些楼少说也有叁十多年历史了,外墙的水泥被雨水冲刷出深浅不一的纹路,阳台栏杆锈迹斑斑,每层楼都有条长长的公共走廊。从远处看,方方正正的楼体配上密密麻麻的窗户,确实像抗战电影里的防御工事。不知从哪届学生开始,“炮楼”这个外号就这么传开了。

这些旧楼虽然模样古板,却是学生们最爱溜达的地方。一楼临街的墙面早被凿开改成了店铺,麻辣烫、复印店、奶茶铺挤得热热闹闹。兰州拉面馆的陈老板边扯面团边说:“我们这栋可是正宗的‘一号炮楼’,学生在这找不到地方?不存在的!”他说的倒是实话,每栋楼都有编号,同学们约见面都说“叁号炮楼见”,比说路名好使多了。

住在五号楼叁层的李奶奶倒是挺喜欢这个称呼:“比什么‘老旧小区’中听。”她摇着蒲扇坐在楼道口,“这些孩子净瞎取名,前阵子还把后街那排红砖房叫‘魔法学院’。”她说的那几栋红砖建筑确实别有风味,拱形窗棂爬满绿藤,被同学们戏称“霍格沃茨分校”,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些旧楼别称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说到底是因为方便记忆。城市规划局的资料里写着“建设新村”,可学生们谁记得住这个?反倒是“炮楼”简单形象,连送外卖的小哥都学会了这个暗号。有时候能在楼道里听见有趣对话——“您知道王老师住哪吗?”“就那个圆窗台的炮楼,二楼拐角!”

黄昏时分,这些“炮楼”最有人间烟火气。炒菜声从各家窗户飘出来,混着吉他社同学的练琴声。建筑系的小张正坐在楼顶写生,画本上是夕阳下的楼群剪影:“别看这些楼旧,结构和采光都很有特点,我们老师还带来做过测绘呢。”他笔下那些错落的阳台和纵横的电线,竟真有几分山城重庆的魔幻感。

或许再过些年,这些老楼终会被新建筑取代。但相信很多年后,校友们重逢时还会提起:“记得吗?我们当年在炮楼底下吃过的炸串。”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水泥台阶,那些墙缝里冒出的野草,都成了青春记忆里最生动的注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