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200米内快速约见附近好友
最近和几个老朋友吃饭,听他们吐槽最多的就是:在聊城想认识个新朋友怎么这么难?工作忙、圈子小,周末想约个人喝杯奶茶都得提前叁天打招呼。这话我可太有感触了,去年刚回聊城时,我也经历过这种尴尬。
有天周六下午,我正独自在东昌湖边溜达,手机突然弹出条消息——大学同学临时来聊城出差,问我在不在附近。巧了不是?我俩距离就隔了二百米!十分钟后,我们已经在古城墙下的茶馆喝上了毛尖。这事让我突然开窍:与其总抱怨社交圈固化,不如试试聊城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这种新思路。
两百米能改变什么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后来专门做了个实验:在五星百货附近打开手机定位,发现周围五百米内至少有十几个兴趣相投的群友。以前总觉得社交要特意腾时间、跑老远,其实很多缘分就在转角处。上周叁晚上,我就在金鼎商城附近约到同样喜欢手冲咖啡的邻居,步行过去才花了七八分钟。
这种距离带来的松弛感特别奇妙。不用精心策划行程,不必担心迟到太久,就像下楼取个快递那样自然。有回约在闸口吃烧烤,对方临时要回去收衣服,我们说好“十分钟后见”,这要搁以前跨区约会,光打车时间都不止这个数。
现在很多本地社交软件都带距离显示功能,我习惯把筛选范围设定在200米。这个距离刚刚好——既保留了偶遇的惊喜,又不会远到让人犯懒。你猜怎么着?上个月通过200米内快速约见附近好友认识的设计师,居然就住我隔壁小区,现在我们每周都约着去打羽毛球。
当然啦,初次见面还是要选人多的公共场所。我喜欢约在万达一楼的甜品店,或者人民公园的茶座,这些地方氛围轻松,聊得来就多坐会儿,觉得不合适也能自然结束。有次在开发区软件园约见网友,发现对方是同行,两人站在路边聊行业趋势就聊了半小时。
最近特别有意思的一次经历,是我在古楼街道办完事,随手刷新附近动态,看到有人分享刚发现的旧书店。我顺着导航走过去,不仅淘到绝版《聊城志》,还和书友约好下周末一起去山陕会馆淘书。这种随性而至的相遇,反而比正儿八经的相亲局自在得多。
生活在同一座小城的人,往往有着相似的生活节奏。傍晚在运河边散步时,我常遇见通过附近约会认识的球友、书友、甚至一起拼单买樱桃的邻居。这种聊城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的方式,像是给城市生活加了层温暖的滤镜——原来我们与那么多志趣相投的人,一直隔着不过一碗汤的距离。
明天又要周末了,我刚刷新定位就看到两条新动态:有人在寻找拼桌吃呱嗒的饭搭子,还有个组局去凤凰苑拍荷花的摄影群。你看,这座城市永远不缺新鲜故事,只看我们是否愿意走出那两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