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德令哈学生约200米处聚集地
沿着德令哈的青年路往东走,过两个红绿灯,你就能看见一片挺热闹的区域。这里离主城区不远,生活气息特别浓,尤其是下午四五点钟以后,放学的学生叁叁两两地从这里经过,或者干脆停下脚步,让这片地方瞬间充满了年轻的活力。有人说,这儿就是大家常提的那个“德令哈约附近200米学生点”,虽然没什么正式的牌子,但在本地人,尤其是学生们的心里,这地儿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据点。
我坐在路边的一家小奶茶店里,看着窗外。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周末要去哪里。其中一个高个子男生兴奋地比划着,他的话引来一阵笑声。这种场景在这里太常见了,这个“德令哈学生约200米处聚集地”,就像是个自然的磁铁,把年轻人都吸引了过来。
一个不需要约定的地方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这个地方是怎么成为学生聚集点的呢?我问了奶茶店的老板,一个在这里开了五年店的中年人。他一边擦着杯子一边说:“没啥特别的缘由,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呗。这边有几家小吃店,价格实惠,味道也不错,对面又是书店和文具店,学生们放学顺路,买点吃的喝的,约着同学聊聊天,慢慢地,人就多起来了。”他指了指窗外,“你看,现在都不用特意约,想碰见熟人,来这儿转转准没错。”
确实如此。这里谈不上什么高档场所,就是些普普通通的小店,但恰恰是这份普通,让它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对学生来说,这里消费不高,氛围轻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想想看,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和好友在这里喝杯奶茶,分享点儿学校的趣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就那么静静地待一会儿,也是一种难得的放松。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啪”地一声亮了,把这一片照得通明。人流似乎比刚才更密集了些。我看见几个女孩子在文具店里仔细地挑选着贴纸,另一个男生则站在书店的杂志区前看得入神。这里不光是玩耍的地方,也混杂着些许学习与生活的气息。这种复合的功能性,或许正是它能持久吸引年轻人的另一个原因。
偶尔也能看到一些略显稚嫩的面孔,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也许是在等朋友,也许只是想暂时逃离课堂和作业的包围。这个“德令哈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缓冲地带,让他们在成长的路途中,能有个歇脚的地方。这种感觉,有点像我们记忆里都有的那个“老地方”,它可能不怎么起眼,但在特定的年纪里,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
夜风微微吹过,带着戈壁城市特有的清凉。人群开始慢慢散去,学生们背着书包,互相道别,走向不同的方向。这个短暂的、热闹的傍晚即将结束,而我知道,明天差不多的时间,这里又会重新充满欢声笑语。这个自发形成的“德令哈学生约200米处聚集地”,已经成了这座城市年轻脉搏的一部分,静静地跳动在每一天的黄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