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类似现象分布区域
曲阜小巷子里的“热情”招呼
前几天和朋友去曲阜玩,走在古城的一些小巷子里,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的景象。不少店家,尤其是些小饭馆或者特产店的,会站在门口,挺热情地招呼路过的游客。“进来看看吧”,“尝尝我们地道的孔府菜”,这样的话不绝于耳。这种曲阜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说实在的,一开始感觉有点新鲜,但见得多了,心里也难免犯嘀咕:这到底是真情实意,还是别有目的呢?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发现这些现象还挺集中的。主要就出现在那些通往叁孔景区的必经之路,或者是一些游客密集的商业街区附近。你想啊,游客逛完孔庙孔府,正想着找个地方歇歇脚、填饱肚子,这些小巷子就成了首选。人流量大,生意竞争自然也激烈,店家使出浑身解数来揽客,好像也说得过去。可关键是,这做法对游客的体验影响不小。
有些游客可能很吃这一套,觉得店家热情,跟着就进去了。但像我这样的,反而会觉得有点被打扰,逛巷子的闲情逸致都打了折扣。心里还会画个问号:要是东西真的好,还用得着这么卖力地在门口吆喝吗?这种揽客方式,有时候真让人对店家的信誉和菜品质量心里没底。
不止在曲阜,很多地方都有“同款”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种类似现象分布区域可广了去了,绝不止曲阜一个地方。咱们国内很多着名的旅游城市,你都能找到它的“兄弟姐妹”。
比如你去西安的回民街周边,那些卖羊肉泡馍、西北特产的店家,招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再到杭州的河坊街、北京的南锣鼓巷,虽然形式可能稍微含蓄点,但那种主动邀约的劲儿是共通的。就连一些海滨城市的渔村小巷,卖海鲜的摊主也会主动上前询问。这么一看,这几乎成了国内很多热门旅游地的一种“特色”了。
说到底,这种现象背后,就是旅游经济催生的一种简单直接的竞争方式。店家们觉得,不喊不叫,客人就被别家拉走了。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生意就集中在那么几个月,谁不想多招揽点生意呢?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是不是可以再琢磨琢磨?
老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在巷子多了,酒也杂了,光是等着客人闻香而来,确实有点难。可反过来,如果招呼得太过度,反而会让“酒香”被嘈杂的声音盖住,让人忽略了产物和服务本身才是根本。这中间的分寸,真的挺难拿捏的。
对于咱们游客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多留个心眼总没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如果喜欢热闹,感受一下这种氛围也无妨。如果喜欢清静,那就笑着摆摆手,继续寻找自己心仪的小店。毕竟,旅游的乐趣,一部分就在于这种不确定性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嘛。
看来,这小小的巷子里的招揽现象,背后牵扯到的是旅游生态、商业竞争和游客体验之间如何平衡的大问题。它不会一下子消失,但或许会随着大家观念的改变,慢慢变得更有秩序、更让人舒心一些。我们不妨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