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校园后巷品茶时光
茶香里的青春印记
那天下午四点半,下课铃刚响,我和室友小雯顺着人流往校门外走。太阳斜斜地挂在天边,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去后街喝杯茶吧?”小雯揉了揉发酸的肩膀,“今天这堂美学史听得我头昏脑胀的。”这话正中我下怀——亳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几乎成了我们宿舍雷打不动的日常。
说是后街,其实不过是两排居民楼夹着的一条小巷子,宽不过五米,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这里离教学区就隔着一道围墙,却像另一个世界。少了教室里的拘谨,多了几分烟火气。巷子两边挨挨挤挤开着十来家小店,其中叁家都是茶馆。
我们常去的是最里头那家“清心茶舍”。老板娘是个微胖的中年女人,永远系着靛蓝围裙,见我们进来,眼角笑出细细的纹路:“老规矩?一壶六安瓜片?”
坐在靠窗的老位置,窗外正好能看见女生宿舍楼的阳台,晾着的衣裙在风里轻轻摆动。茶是现泡的,老板娘手法很讲究,先用热水温杯,再投茶注水,茶叶在玻璃壶里舒展开来,像一群重新活过来的小精灵。
小雯捧着茶杯发呆:“你说,十年后我们还会记得这个下午吗?”
这话让我愣了一下。氤氲的茶雾里,我想起很多事。想起大一刚来时,我们在这条后街迷了路;想起去年冬天,全班人挤在这间小茶馆里赶论文;想起上个月室友失恋,我们陪她在这喝了一晚上的茶,谁都没说话,只是静静地添水、倒茶。
其实在亳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早就超出了解渴的范畴。这里像是我们的第二个课堂,只不过教的不是书本知识。你会碰见考研的学姐在角落里背书,听见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来追忆往事,偶尔还能遇到艺术系的同学在这写生。各种细碎的生活片段,都就着茶香慢慢沉淀下来。
茶杯里的百味人生
茶馆的老板娘有时会和我们闲聊。她说在这条巷子开了十二年店,送走了六届学生。“看着你们从懵懵懂懂的新生,变成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再到各奔东西。”她沏茶的手顿了顿,“不过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回到这条巷子,大家好像又变回当初的那个女学生。”
这话让我想起前些天遇到的一位学姐。她如今在省城当记者,这次专程回学校,就为了在后街喝杯茶。“工作以后喝过不少好茶,”她转动着手中的茶杯,“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才明白,少的是这种慢悠悠的感觉,还有——”她指了指窗外叁五成群的学生,“这样的人间烟火气。”
是啊,在这条不起眼的后街,时光仿佛走得特别慢。你可以安心地发呆,可以漫无边际地闲聊,甚至可以什么也不做,就看着茶叶在杯子里浮沉。这种校园后巷品茶时光,成了大学生活里最治愈的片段。
偶尔会有隔壁美术班的学生来这写生。有个女生告诉我,她最喜欢画下午四五点钟的茶馆:“光线最温柔,每个人的轮廓都镀着金边,连茶杯上的热气都显得特别诗意。”她翻出手机里的画给我看——确实,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在她的画笔下竟有了别样的韵味。
茶凉了又续,续了又凉。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巷子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在青石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晕。老板娘开始准备晚饭,后厨飘来淡淡的饭菜香。我和小雯对视一眼,默契地起身——该回宿舍了。
推开茶馆的木门,晚风扑面而来,带着初夏特有的清爽。回头看了看亮着暖黄色灯光的茶馆,它在暮色中安静得像一幅油画。这样的校园后巷品茶时光,大概会成为我们大学生涯里最鲜活的记忆之一吧。毕竟,青春里那些最重要的小事,往往都发生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