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阿拉山口服务小巷的名称
老街深处的温暖印记
那天在阿拉山口送货,车子拐进老城区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朋友提过一嘴的事儿——他说这一带有条挺特别的小巷,街坊邻居遇上啥麻烦都爱往那儿跑。当时没太在意,这会儿恰巧路过,心里却冒出个念头:这条做服务的小巷子叫啥名来着?
把车停在巷口树荫下,我摇下车窗打量。巷子不宽,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是有些年头的矮房。正好看见位大叔提着菜篮子从院里出来,我顺势探出头问了句:“师傅,打听下,咱这巷子叫什么名儿啊?”大叔停下脚步,抹了把汗:“你说服务巷啊?往前直走,门口有棵老槐树的就是。”
原来真叫服务巷。这名字朴实得让人意外,又莫名觉得贴切。沿着巷子慢慢往里走,修理铺的老师傅正蹲在门口修自行车,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格外清脆。再往前,裁缝店里的阿姨踩着缝纫机,抬头朝路过熟人笑着点点头。这儿不像商业街那样喧闹,倒像谁家客厅延伸到了巷子里。
在老槐树底下,我遇见正在收拾工具箱的李师傅。他在服务巷开了二十年锁具铺,说起这儿眼睛就眯成缝:“早些年还不叫这名儿,后来大伙儿发现整条巷子都是做服务的——修鞋的、配钥匙的、改衣服的,连剃头师傅都在。社区挂牌的时候,干脆就直接叫服务巷了。”他拧开茶杯抿了一口,“现在年轻人总爱往商场跑,可老街坊还是认这儿。上周张奶奶家水管漏了,还是摸到巷尾找小刘修的。”
巷子中段有家修补瓷器的摊位,王姐正拿着锔子修补青花碗。她边调着瓷粉边说:“去年客人送来个碎成八瓣的祖传瓷瓶,我花了整星期才拼好。他们取货时眼眶都红了。”她指指墙上挂的照片,“这活儿费眼神,但看见东西重新派上用场,心里舒坦。”她说这条阿拉山口服务小巷最让人踏实的就是,永远能找着把破伞变回原样的手艺。
快走到巷尾时,社区工作人员小陈正往公告栏贴通知。他说现在每个月第一个周六,巷子里会搞“便民服务日”,“剃头师傅会便宜五块,维修铺免费检查小家电。虽然赚得少点,但街坊们笑得多了”。他顺手把歪斜的“服务巷”路牌扶正,“这名字现在听着还觉得挺骄傲”。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我转身往回走。修车铺前还有人在排队,空气里飘着烙饼的香气。忽然觉得,阿拉山口服务小巷的名称背后,藏着的不过是些平凡日子的温度。这里没有响亮的口号,只有老师傅们长满老茧的手,和街坊们挂在嘴边的“麻烦你”、“谢谢你”。或许明天又有人会问起这条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但答案永远简单——它就在那儿,在炊烟升起的方向,在需要它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