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品茶教室工作坊,茶艺研习坊与品茗课堂
走进濮阳品茶教室工作坊,总会被那缕若有若无的茶香牵引着。玻璃壶里翻滚的碧螺春渐渐舒展开叶片,像刚睡醒的嫩芽在晨光中伸着懒腰。穿亚麻衫的李老师不紧不慢地拨弄茶则,银匙与瓷罐碰撞发出清脆声响,仿佛在给这场茶艺仪式伴奏。
记得头回来茶艺研习坊时,我连盖碗都端不稳。李老师笑着接过叁才杯:"别把它当器物,当它是会呼吸的老朋友。"她手腕轻转,凤凰单丛的蜜兰香便从杯沿溢出,瞬间把人带进潮州凤凰山的薄雾里。那天我们尝了五泡茶,从第叁泡开始,原本紧结的铁观音竟在舌底化开兰花香,这种奇妙体验让人忍不住想继续探寻。
茶汤里的时光印记
在品茗课堂的榆木茶席前,时间总会变慢。有个周末下午,我们尝到款十五年陈的白牡丹。初入口时老茶客们直皱眉头,待喝到第五道,茶汤突然变得绵软甘甜,像褪色的绸缎重新染上光泽。坐在角落的张姨眯着眼说:"这茶让我想起外婆的檀木柜子。"原来她童年常趴在外婆膝头闻茶香,如今自己也成了带孙辈来学茶的奶奶。
濮阳品茶教室工作坊最动人的,莫过于这些被茶香串起的人生片段。上个月来的年轻夫妻,现在每周都带着自家紫砂壶来切磋茶艺;退休的赵老师则在这里找到了茶友圈,最近正琢磨着把茶道融入山水画教学。看着他们专注地闻香、品茗、交流心得,你会觉得这间茶室就像个温暖的驿站。
茶艺研习坊的窗台摆着学员们的紫砂作品,有歪歪扭扭的石瓢壶,也有描金失败却舍不得扔的品茗杯。李老师常说:"器具瑕疵没关系,你们看这把磕破角的朱泥壶,养了叁年反而更显温润。"就像她总鼓励新学员不必追求标准动作,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状态——或许正是这种包容,让每个来到品茗课堂的人都能卸下负担,单纯享受与茶相伴的时光。
最近我们开始学习宋代点茶法,茶筅击拂茶汤的声音恍若穿越千年。当沫饽在建盏里形成雪白云朵时,窗外车马喧嚣都渐渐淡去。或许这就是茶艺研习坊存在的意义,在飞速流转的日常里,为我们保留一方可以安静品味生活的天地。下次茶会准备尝试滇红工夫茶,不知道那种浓郁的薯香,又会唤醒谁记忆里的某个温暖午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