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学生品茶工作室,防城港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
最近走在防城港的大学城附近,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挺特别的地方——防城港学生品茶工作室。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心里还嘀咕:现在学生们都开始搞品茶了?直到推开门走进去,才发现这儿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窗边的矮桌上摆着几个青瓷茶杯,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小心翼翼地往壶里注水。他告诉我,这是今年春摘的白牡丹,水温得控制在90度左右才能激发出那股甜花香。隔壁桌几个女生围坐着传看不同产区的茶叶标本,有人凑近闻了闻就惊呼:“原来岩茶的炭火味是这种感觉!”
茶香里的相遇
工作室主理人小陈是本地大叁学生,他边烫洗茶具边和我聊天:“去年暑假去武夷山亲戚家的茶场帮忙,回来就总想着能不能在学校也弄个喝茶的地方。”他说话时手上没停,茶海里的水汽袅袅升起,“没想到在班级群里一提,竟有二十多个同学响应”。
现在这里每周都有茶艺体验课,最受欢迎的是“茶叶盲品游戏”。上周他们准备了六种不同价位的铁观音,让参与者猜排序。结果出人意料,有个从没接触过茶的工科生居然全猜对了,他不好意思地挠头:“我就觉得第叁款喝起来特别顺,像山泉水似的。”
防城港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慢慢变成了跨专业的社交平台。外语系的同学带来英式下午茶礼仪,美院的学生教大家用毛笔写茶挂,甚至还有生物系学长用显微镜展示茶叶细胞结构。那种不同专业背景的碰撞,常常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年轻人的茶味哲学
“其实刚开始挺难的,”小陈给我续了杯凤凰单丛,“好多同学觉得喝茶是老人家的事。”他们试着把传统茶席搬到校园梧桐树下,配上手绘的茶叶风味轮盘,没想到瞬间吸引了不少人。有个经常来的女生说,现在赶论文前总会来坐半小时,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莫名就觉得心安。
最近他们搞了次“茶与诗词”夜话,原本担心太文绉绉没人来,结果教室坐得满满当当。当读到白居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时,全场都会心笑了——这不就是当代学生的真实写照吗?
让我意外的是,这个防城港学生品茶工作室还催生了些有趣的新尝试。几个计算机系的同学正在开发本地茶叶溯源小程序,打算暑假去防城港的茶园做田野调查。茶香飘过北部湾的海风,似乎正悄悄连接起课堂与土地的距离。
黄昏时分我又经过那里,落地窗里映出叁叁两两的身影。有人专注地练习茶筅打沫,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茶汤色泽,窗台上那盆文竹在茶香里轻轻摇曳。或许年轻人与茶的故事,本就该是这样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