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海选场子,哈密现场选拔场地
这几天路过市中心的老剧院,发现门口突然热闹起来了。红底黄字的横幅拉得老长,上面写着"哈密海选场子"几个大字。哎,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看的选秀节目嘛!凑近一看,公告牌前围了不少人,有扎马尾的姑娘在压腿,穿练功服的小伙儿对着玻璃门练表情,还有家长拿着水壶在旁边叮嘱。
穿着文化衫的工作人员正扯着嗓子维持秩序:"大家按报名顺序排好队,才艺展示就叁分钟啊!"有个戴鸭舌帽的导演模样的中年男人站在台阶上,举着喇叭补充:"咱们这个哈密现场选拔场地讲究的就是公平公正,你有多大本事,舞台就给多大光芒!"
台前幕后的百态人生
候场区简直像个小型人生剧场。东北角那个穿民族服饰的姑娘,银饰叮当作响,她说是从牧区坐了两小时班车来的;西边几个跳街舞的少年,音箱里放着改编的冬不拉曲子,传统和现代混搭得挺有意思。最让我惊讶的是后排那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他小心翼翼地从布兜里取出都塔尔,用绒布轻轻擦拭琴弦。
突然后台传来阵阵歌声,像山涧的清泉哗啦啦流淌。顺着声音望过去,原来是个皮肤黝黑的卡车司机,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常年跑独库公路,闲着没事就对着雪山唱歌。"导演眼睛发亮,赶紧让摄像给特写。你说这人才藏得深不深?方向盘后头坐着个民间歌唱家呢!
评选环节比想象中更较真。叁个评委风格截然不同:穿艾德莱斯绸裙的女老师注重原生态唱法,西装革履的制片人看重舞台表现力,那位始终戴墨镜的音乐总监则反复强调:"咱们这个哈密海选场子要找的是有辨识度的声音。"有对组合唱到一半被叫停,总监直接站起来比划:"你们试试把副歌部分改成呼麦,说不定更抓耳朵。"
现场还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比如把木卡姆融进摇滚乐的乐队,用萨帕依伴奏唱搁础笔的潮人,还有对十二木卡姆进行爵士乐改编的大学生。有个小姑娘怯生生地问:"我可以用柯尔克孜语唱流行歌吗?"制片人笑着拍板:"要的就是这种地道味儿!"
说起来,这个临时搭建的哈密现场选拔场地就像个文化集市。候场时选手们互相教跳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动作被汉族姑娘学得有模有样,哈萨克族的黑走马舞步里混进了街舞元素。穿校服的中学生举着手机直播,激动得声音发颤:"老铁们看到没?这才是真实的新疆文艺!"
日落时分海选结束,剧场门口依然聚着不愿散去的人群。落选的牧羊小子和晋级的舞蹈老师交换着联系方式,弹热瓦普的老人被年轻人围着请教指法。霓虹灯把"哈密海选场子"的横幅映得发亮,那些对于梦想的故事,还在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