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附近200元真情何处寻
那天在烧烤摊撸串,隔壁桌两个小伙子划拳喝酒,突然就聊到了找对象的事。穿蓝罢恤的那个嘟囔着:“现在约会看场电影都要百来块,请吃顿饭更别提了。你说诸城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他同伴噗嗤笑出声,啤酒沫子差点喷到烤韭菜上。
这话让我捏着羊肉串的手停了停。200块钱能干什么呢?还不够买支口红,不够加满摩托车油箱。可我记得堂叔当年用五毛钱糖纸戒指娶回了堂婶,他们现在还会在菜市场为叁毛钱讨价还价,然后偷偷往对方碗里夹肉。那时候的感情,好像真不用掏空钱包。
小城里的温情账本
楼下王阿姨经常念叨她闺女相亲的事。“现在小伙子第一次见面就带人去高档餐厅,花五百八百的不心疼。可我闺女说,还不如当初她爸骑二八大杠载她去河边摸蛤蜊开心。”王阿姨说这话时,手里正择着韭菜,叁块钱一把,晚上包饺子全家能吃两顿。
现在谈感情总离不开钱。商场里牵手的情侣,手里拎着标价四位数的包包;电影院排队的小年轻,手机屏幕上闪动着餐厅预订界面。可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画面呢?中学后门卖糖葫芦的大爷,每天留最红的那串给他老伴;修鞋摊的夫妻共用个搪瓷缸喝茶,偶尔对视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
这么想想,附近200元真情何处寻或许不该问钱包,该问心思放在哪儿。老城区那家面馆,十块钱的牛肉面肉多得冒尖,常看见建筑工地的夫妻点一碗分着吃,男人总把牛肉拨到女人那边。这画面比什么高档餐厅都暖胃。
前阵子表弟谈恋爱,愁眉苦脸说情人节要送什么。我问他姑娘喜欢啥,他挠头说喜欢他编的草蚂蚱。这不就结了?他花一下午编了一罐子蚂蚱,姑娘笑得见牙不见眼。感情这事吧,价签贴不上。
黄昏时路过人民公园,长椅上靠着一对老人。爷爷从兜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剥好的核桃仁。奶奶接过时嗔怪他又费这事,手却紧紧攥着塑料袋。他们脚边放着布袋子,露出来市场促销传单的一角。这场景让我突然觉得,附近200元真情何处寻这个问题,在那些共享黄昏的人那里,从来不是个问题。
现在年轻人总被各种消费指南带偏了,觉得感情必须用价钱衡量。其实城西那家开了叁十年的馄饨铺,老板娘总会给晚归的出租车司机多舀两个馄饨;菜市场卖豆腐的夫妇,收摊时丈夫总会用叁轮车载着妻子回家。这些瞬间,哪个需要刷爆信用卡呢?
晚上烧烤摊那俩小伙子结账走了,老板边收拾桌子边嘀咕:“现在的小孩啊,光盯着价钱看。我跟我老婆摆摊二十年,最初连200块都掏不出来,不也过来了?”炉子里的炭火噼啪响着,映得他脸上的油光发亮。
或许该问问,当我们在问诸城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的时候,到底在问什么。是担心钱不够多,还是担心真心不够用?老城墙根下牵着手散步的人,影子拉得老长。他们口袋里可能真的只有二百块,但握着的手就没松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