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火车站附近站街,车站周边街巷见闻

发布时间:2025-11-06 01:12:27 来源:原创内容

傍晚五点半,许昌火车站钟楼的影子斜斜拉过站前广场。我刚出检票口,就听见拉行李箱的轮子声和接站司机熟悉的乡音混杂在一起。这个时间点,车站附近站街的摊贩们开始支起小推车,空气里飘起烙馍和胡辣汤的香气。

顺着车站西路往西走,不过两百米,喧闹突然就安静了下来。这里的街道和我记忆里不太一样了——沿街的旧楼外墙新刷了米黄色的涂料,可一转进巷子,还能看见老式公共水龙头下方长满青苔的接水池。五金店老板坐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摇蒲扇,收音机里放着豫剧《朝阳沟》。

巷子里的老手艺

“修鞋咯——皮鞋运动鞋都能修——”循着声音望过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他的修鞋摊就摆在巷口那棵大槐树下,工具摊开在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上。我正好运动鞋后跟有点开胶,便顺势坐在了他旁边的小凳上。

老师傅话不多,接过鞋看了看,从工具箱里挑出合适的胶水。他手上动作很慢,每个步骤都做得特别仔细,先用小锉刀打磨开胶的部位,再均匀地涂上胶水,用夹子固定好。“得等十分钟,”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这胶啊,不能急,急了就粘不牢。”

等待的时候,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他说在这摆了叁十年修鞋摊,看着火车站附近的平房变成高楼,看着柏油路取代了青石板。“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全是小店,”他指着对面那家连锁超市,“那位置原来是个老式茶馆,早上五点就坐满了喝早茶听戏的老街坊。”

我突然想起什么,问他知不知道这附近有个卖豆沫的老店。老师傅眼睛一亮:“你说老张家豆沫啊?往前走到第二个路口右拐,红色大门那家就是。不过现在是他儿子在经营了。”

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按着老师傅指的路,果然找到了那家店。红漆木门虚掩着,门楣上挂着一个不太起眼的木招牌,上面用楷体写着“张记豆沫”。推门进去,店里只有四张桌子,墙上挂着许昌老城区的黑白照片。

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活。我要了碗豆沫,又加了个芝麻烧饼。豆沫端上来,热气腾腾的,能闻到那种独特的豆香混合着花生和芝麻的香气。尝了一口,味道和我小时候记忆里的差不多,只是似乎少了点什么。

“您这豆沫,和我十几年前吃的有点不一样了。”我试探着问老板。

老板擦了擦手,笑着在我对面坐下:“老师傅的配方没变,就是现在的豆子不如从前了。以前用的都是本地小黄豆,现在那种豆子不好收了。”他顿了顿,指了指墙上的一张照片,“那是我父亲,他退休后偶尔还会来店里看看,总念叨现在的食材没以前的味儿足。”

正聊着,门外进来几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看样子是刚下火车的旅客。他们点了豆沫和烧饼,一边吃一边拍照。老板起身去招呼,临走前对我说:“其实味道变了也没啥,重要的是这家店还在,这条街还在,火车站附近站街走走,总能找到些老许昌的影子。”

吃完豆沫出来,天已经擦黑了。车站周边街巷亮起了路灯,那些光晕在暮色中连成一条温暖的线。我慢慢往回走,路过一个卖糖炒栗子的小摊,买了一份刚出锅的。栗子很烫手,在掌心来回倒腾着,那股甜香味却让人舍不得放下。

回到车站广场时,灯光已经全部亮起,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准备进站前,我回头又望了望那条巷子的方向。火车站周围的高楼灯光璀璨,而那条巷子隐在阴影里,只有零星几点光亮,像是藏着许多还未讲完的故事。

候车室里,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列车进进出出。想起刚才在巷子里遇见的那些人,他们和这座城市一起变化着,却又固执地保留着某种不变的东西。车站周边街巷像是城市的另一个入口,从这里进去,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真实的温度和脉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