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清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每次从清远火车站出来,迎面就是宽阔的广场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大家都行色匆匆,要么直奔出租车候客区,要么钻进地铁站,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在车站主体建筑那一排排亮堂玻璃窗的背后,藏着另一片天地。我说的就是清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那天,我也是心血来潮,没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绕着车站走了半圈,拐进了那片被高大建筑阴影覆盖的区域。
这一拐,仿佛跨过了一道无形的门。车站前的喧嚣就像被突然调低了音量,世界的颜色和节奏都变了。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复杂的气味,有旁边小吃店飘出的油烟香,有老旧墙壁淡淡的霉湿气,还夹杂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草木清气,混在一起,说不上好闻,但却异常真实。
这条巷子不宽,勉强能容两辆小电动并排通过。脚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缝隙里长着顽强的青苔。两旁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了,墙皮剥落的地方,露出里面红砖的本色。这边是家五金店,各种型号的螺丝、铁链挂满了墙面,老板坐在小马扎上,低头认真地拧着什么;那边是家裁缝铺,老式的缝纫机哒哒作响,一位老师傅正踩着踏板,给一件衣服换拉链。
我慢慢往里走,心里有点感慨。你说这清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和前面那个光鲜亮丽的车站,直线距离可能都不到一百米,感觉却像隔了一个时代。前面是飞奔的、向外的,连接着远方和未来;而这里,是停滞的、向内的,固守着一种慢悠悠的、琐碎的生活。火车站的广播声传到这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像是另一个世界的背景音。
再往里走,生活气息更浓了。几根竹竿从窗户伸出来,晾晒着衣物和被单,在微风里轻轻摆动。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子上,摇着蒲扇,用我半懂不懂的方言闲聊,看到我这个生面孔,也只是淡淡地瞥一眼,又继续他们的话题。一只橘猫趴在杂货店的柜台上打盹,身子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完全不理睬外面的世界。
我忽然觉得,这条火车站后街的小巷,就像是整个清远火车站巨大身躯下的一个温暖的巢穴。它收纳了那些不那么起眼,但却必不可少的行当,也安顿着一些不愿被快节奏裹挟的生活。这里是补充体力的小食堂,是修补行囊的小作坊,更是许多人离开或归来时,看到的第一抹,或者最后一抹人间烟火。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巷子的另一端,出口连接着一条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我停下脚步,回头又望了一眼。巷子深处光影斑驳,安静依旧。这次偶然的穿行,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清远火车站。它不只是一个交通枢纽,它的背面,还藏着这座城市最朴素、最从容的呼吸。这或许就是城市的础叠面吧,一面负责奔跑,一面负责歇脚,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