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品茶课程工作室,丹阳茶艺研习工坊

发布时间:2025-11-06 03:14:07 来源:原创内容

丹阳这座小城的午后,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拐进老街青石板巷子,推开那扇虚掩的木门,就来到了丹阳品茶课程工作室。这里没有高深莫测的茶道大师,只有几个围着麻布围裙的年轻人,正小心翼翼地将白毫银针摊放在竹匾上。

“这样轻轻拨开,能更好地保留芽头上的茶毫。”负责教学的林老师边说边示范,手指像抚过琴弦般轻盈。有位学员凑近闻了闻:“和上次的香气确实不同。”

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故事

在丹阳茶艺研习工坊,每个人都要从认识茶树开始。记得第一次去茶山,晨露还挂在叶片上,采茶阿姨教我们辨认“两叶一芯”。那天我才知道,原来茶树也分乔木和灌木,武夷山的岩茶和杭州的龙井,完全是两种性格。

回到工作室,林老师拿出不同茶区的样品。安溪铁观音带着淡淡的兰花香,滇红则散发着蜜糖般的甜醇。她把盖碗递给我们:“别急着记笔记,先感受温度,听茶叶舒展的声音。”

最难忘的是炒青环节。 workshop里支起了一口电炒锅,青叶倒进去的瞬间,香气猛地炸开。新来的小赵紧张得手抖,林老师笑着接过锅铲:“茶叶没那么娇气,就像交朋友,太拘束反而生分。”

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看茶泡茶。水温这件事很有意思,绿茶80℃就够了,乌龙茶却要滚烫的沸水才能激发出韵味。就像与人相处,每个人适合的温度都不同。

上周茶会,老学员带来了自藏的十年老白茶。茶汤呈琥珀色,入口顺滑,带着药香和枣香。我们围坐在长桌边,谁都没有说话,只听见茶水从公道杯注入品茗杯的声响。窗外暮色渐浓,而茶香正暖。

现在每次路过工作室,总能遇见新面孔在学注水的手势。林老师说最近来了对退休夫妇,每天带着笔记本准时出现。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学泡茶,更像是在找回生活的节奏。

茶确实改变了很多事。以前总急匆匆的小李,现在会耐心地温杯烫盏;总盯着手机的小张,居然开始研究宋代点茶。而我呢,终于能分辨出同样产自福鼎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一个满披银毫,一个绿叶夹银白,就像孪生姐妹的不同性情。

茶桌上偶尔会聊起琐事,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安静地喝茶。当金黄透亮的茶汤在杯中晃动,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这种体验很难形容,就像春天的细雨,不知不觉就浸润了生活。

昨天新来学员问要不要买名贵茶具,林老师摆摆手:“先学会用舌头喝茶,再考虑用眼睛欣赏。”她拿出最普通的白瓷盖碗,“这个就很好,不夺茶香。”确实,后来试过各种名窑瓷器,最后还是觉得白瓷最懂茶。

茶季又要到了,工作室正在筹备新的课程。听说这次要带大家去参观传统炭焙作坊,看看老手艺人如何用古法制作武夷岩茶。那些藏在茶汤里的秘密,正等着我们慢慢发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