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学院外援女,校园外援女生故事
普兰学院西门外有家叫“蓝湾”的咖啡厅,每到傍晚总能看见几个特别显眼的女生坐在靠窗位置。她们和普通学生不太一样,穿着更成熟,用的包和手机也都是最新款。有次我听见隔壁桌小声议论:“那个穿白毛衣的,听说就是艺术系的‘外援女生’……”
我们宿舍楼就住着这么一个姑娘,叫小雨。有次我在洗衣房碰到她,她正对着电话小声说:“这单做完我就收手,下学期的生活费差不多够了。”挂断后她看着轰隆作响的洗衣机发呆,洗衣机滚筒转得让人头晕。
那个改变认知的雨夜
真正让我对这件事有实感,是上个月那个下雨的晚上。我忘了带伞,浑身湿透地跑进便利店躲雨,正好撞见小雨站在货架前。她拿着两盒不同牌子的泡面,来回比较价格,最后选了便宜叁块钱的那盒。
这和我印象中那个背名牌包的姑娘完全对不上。结账时她看见我,有点尴尬地笑了笑:“这么巧啊。”我们坐在便利店窗边吃泡面,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你是不是也觉得我挺奇怪的?”她突然问,“白天光鲜亮丽,晚上在这计较叁块钱。”
她告诉我,那些名牌包都是客户借给她撑场面的,用完了要还。真正到手的钱,大部分都寄给了老家的妹妹交学费。“我爸前年工地受伤后,家里就...”她没说完,低头喝了口面汤。
外面雨还在下,便利店的白光灯有点刺眼。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被称为“普兰学院外援女”的姑娘,她们的故事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后来我注意到,像小雨这样的女生在校园里其实有不少。她们可能出现在高级餐厅,陪客户应酬;也可能在深夜的图书馆,拼命补落下的功课。有个经管系的姑娘甚至自己整理了一套“安全守则”,比如绝不单独赴约、每次见面都要跟朋友报备位置。
有次在食堂,我听见两个女生小声交流经验:“上次那个王总还想动手动脚,我直接把他拉黑了。”“做这行也得有底线,不然真会看不起自己。”
这些片段拼凑起来,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校园生活——光鲜背后是小心翼翼的计算,笑容下面藏着说不出口的压力。
上周在操场遇见小雨,她正在夜跑。我们坐在看台上休息,她看着跑道说:“下个月我就不做了,攒的钱够开个小网店。”夜色里她的眼睛很亮,“你知道吗?最难的不是应付客户,是每次结束后,一个人回学校的路上那种空落落的感觉。”
她笑了笑,语气轻松了些:“不过都过去了。现在想想,这段经历至少让我学会了怎么看人,怎么谈判,怎么保护自己。”
操场上还有人在跑步,脚步声很有节奏。我想,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它的不得已,而真正重要的是,在复杂的环境里,她们依然努力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底线和尊严。
如今偶尔还会在校园里看见那些打扮精致的女生,但我不会再轻易下判断。谁知道她们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个正在努力摆脱现状的故事呢?普兰学院的夜晚,图书馆的灯还亮着,宿舍楼里传来隐约的笑声,每个人的大学生活,原来可以有这么不同的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