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哪里有100块的巷子,内江百元小巷何处寻
这几天在老街喝茶,总听街坊们念叨起内江哪里有100块的巷子。说来也巧,昨天路过桂湖街,正好遇见摆摊二十年的陈阿姨,她边整理着箩筐里的辣椒边笑道:"现在哪还有整条巷子都卖百元东西的哟,不过零零散散的便宜货倒是能淘到些。"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往巷子深处走,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两侧店铺门口堆着竹编簸箕、土陶罐子。五金店老板正把生锈的扳手放进十元叁件的纸箱里,隔壁裁缝铺的模特身上挂着"清仓99"的灯芯绒外套。穿校服的女孩趴在玻璃柜前挑发卡,五个才八块钱,老板娘说这些都是从前批发市场撤柜的尾货。
棉絮店里的百元被褥
转角棉絮店飘出阳光味道,弹棉花的师傅抖着新翻修的被子:"内江百元小巷何处寻?我们这儿棉花胎一百二,要是赶上月末清仓,的确良被面加上蚕丝夹层也才九十八。"他掀开样品被角让我摸棉絮厚度,"你看这弹得多匀净,比商场里叁百块的还扎实。"窗外闪过提着菜篮的老太太,说是专门从叁元井打车过来买的。
再往前走到便民修理摊,老师傅的搪瓷缸里泡着浓茶,修把雨伞叁块钱,配钥匙五块。他指着墙脚竹椅说:"这张老藤椅是我九十块收来的,重新缠了藤条还能用二十年。"说话间有个戴安全帽的工人来买劳保鞋,真皮的才八十,鞋底防滑齿还深着呢。
路过水果摊时闻到橙子香,当季的脐橙十块钱四斤,老板娘麻利地装袋称重:"我们内江哪里有100块的巷子不敢说,但一百块能买五六样东西倒是不假。"她掰着指头算给我听——叁斤土豆、两把青菜、五个苹果,还能剩下坐公交的钱。
修表铺的玻璃柜里堆着上海牌旧手表,老师傅用绒布擦着表盘:"这些老物件儿现在年轻人看不上了,其实叁十块买回去戴着玩,走得比电子表还准呢。"他翻开账本让我看,这个月已经修了二十多块表,最便宜的保养才收十五块。
暮色渐浓时走到巷尾,旧书店老板正在收晾在竹竿上的连环画。五毛一本的《叁国演义》画册堆成小山,两个中学生蹲在门口翻寻。《现代汉语词典》只要十块钱,书页泛黄但字迹清晰,扉页还留着1987年的赠言墨迹。
华灯初上,巷口烧烤摊飘起炊烟。穿睡衣的大叔端着不锈钢饭盒来买烤串,二十块钱能装满整个饭盒。他笑着指指身后:"我在这巷子住了半辈子,要说内江百元小巷何处寻,从街头走到巷尾,一百块够解决叁餐带宵夜。"铁板上的豆腐噗噗冒着热气,混合着孜然与市井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