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河间足浴为何光说不练
路过河间那条熟悉的商业街,我又看到了那家足浴店。霓虹灯牌还是那么亮,但仔细一想,这家店开业时轰轰烈烈的促销活动,好像叁个月前就挂出来了?
这不,隔壁卖麻辣烫的王姐正好出来倒水,我随口问了句:“这足浴店生意怎么样啊?”王姐撇撇嘴:“天天听见里面培训喊口号,实际没见几个客人进去。你说奇怪不,他们店员比顾客还多。”
口号震天响,行动静悄悄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王姐的话。这家店刚开业那会儿,又是发传单又是搞优惠,店员穿着整齐的工装站在门口喊“欢迎光临”,阵仗可大了。但现在呢?传单还在发,优惠还在推,可进店的客人没见多起来。这让我想起老话说的“雷声大,雨点小”。
说实话,现在做生意不容易,但光靠喊口号确实不够。我有个朋友之前去过一次,他说技师手法其实还行,就是感觉店里管理有点乱。预约的时间到了还要等,说好的服务项目临时变卦。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临走时店员又塞给他一张宣传单,上面写的还是那些“全新体验”“至尊服务”的老词儿。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说河间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了。问题不在于他们不会宣传,而在于宣传的内容和实际体验对不上号。就像你去饭店,菜单上印着山珍海味,端上来的却是家常小菜,换谁都会失望吧?
其实咱们老百姓消费很简单,你说得再好听,不如把实事做好。把地扫干净,把技术练熟,把时间守时,比什么华丽辞藻都管用。可偏偏有些商家就想不明白这个理儿,总觉得多喊几句口号就能把生意喊起来。
说的比做的多,客人自然就少了
我观察过,这家店的问题还挺典型。早上经过时,经常看到店员在开早会,经理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员工在下面整齐划一地回应。但真到了营业时间,那些激情澎湃的口号好像就留在了早会现场。
比如他们说“顾客是上帝”,可真有客人进门,玩手机的店员头都不抬;他们喊“服务第一”,但客人多等半小时也没人解释原因。这种反差,顾客感受最直接。
想想也是,现在信息这么透明,谁也不是傻子。一次体验不好,可能还会给个机会;两次叁次还是老样子,人家自然就去别家了。更糟的是,不好的体验大家还喜欢互相传,一来二去,店面口碑就这么慢慢垮了。
有时候我真想跟老板说,你把培训员工喊口号的功夫,用来改善一下服务流程不好吗?或者把印传单的钱,用来提升一下店内环境?但转念一想,也许他们陷入了某种怪圈——明明知道问题在哪,却习惯性地用更响亮的宣传来掩盖问题。
这种“重宣传轻服务”的做法,在当今市场真的行不通了。特别是服务业,客人来就是为了实实在在的体验,你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让他舒舒服服地享受一次服务。
话说回来,这种“只吹不做”的现象倒也不是这家店独有。很多行业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承诺很丰满,执行很骨感。但足浴行业特别明显,因为它的成败直接写在客人的脸上、脚上。舒服就是舒服,不舒服就是不舒服,装不出来。
看着那家依然灯火通明却客人寥寥的足浴店,我不禁在想:也许哪天他们能明白,实实在在做好每一次足底按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打动人心。到那时,可能就不用天天站在门口喊口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