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品茶自带工作室,长葛品茗自备茶室雅集
这几天路过城南老巷,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后来才知道,巷子深处新开了家长葛品茶自带工作室,这名字听着就挺新鲜。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时愣了半天——现在喝茶都这么讲究了吗?
推门进去是个小院,青砖铺地,竹帘半卷。店主是个穿棉麻衫的年轻人,正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他见我好奇,笑着解释:“我们这儿不像传统茶室,客人可以带自己的茶叶来,我们提供场地和茶具。”原来如此,这倒解决了我的困扰——家里存着朋友送的凤凰单丛,总愁没有合适的地方细细品味。
茶香里的自在时光
第二次去时,我特意带上了那只紫砂壶。隔壁桌几位老先生正在品鉴普洱,茶饼摆在棉纸上,聊的都是对于茶叶转化的趣事。斜对角坐着个独自看书的姑娘,手边白瓷盖碗里飘出茉莉花的香气。这种氛围很奇妙,既安静又充满生气,每个人都在专注地做自己的事,却又被同样的茶香温柔包裹。
店主偶尔会走过来聊聊水温,或者指点一下冲泡手法。有次我泡的岩茶总觉着欠点味道,他轻声提醒:“要不要试试高冲?这茶叶条索紧实,需要点力道才能醒开。”试了下果然不同,茶汤顿时明亮起来。这种不经意的交流,比正经教学要舒服得多。
最让我惊喜的是上周参加的长葛品茗自备茶室雅集。原本以为会是正襟危坐的茶道表演,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七八个茶友围坐在长桌前,每人带来的茶叶都很有意思:闽北的老丛水仙、云南的古树白茶,还有人带了自家后院窨制的桂花乌龙。没有严格流程,大家随性冲泡,交换品鉴,聊的都是很实际的感受——“这茶汤够醇厚”“咦,这道回甘特别清甜”。
印象最深的是位大姐带来的二十年陈普洱,茶汤入口那刻,整个屋子突然安静下来。该怎么形容呢?像是打开了一本旧书,陈香里带着时光的味道。有人轻轻叹气:“这味道让我想起外婆的茶罐子。”就这么一句话,引得大家都说起记忆里的茶味。原来茶不只是茶,还是通往过去的钥匙。
现在这间工作室成了我周末常去的地方。有时带着新淘的茶叶去试泡,有时纯粹想去坐坐。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影,手里捧着温热茶杯,会觉得生活就该有这样的空隙。它不像咖啡馆那样喧嚣,也不像传统茶室那般拘谨,更像是朋友家的客厅,自在得很。
前两天遇见个有意思的老人家,他说现在年轻人总说“躺平”,其实在茶桌前坐稳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想想也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找个地方安心喝杯茶,已经成了奢侈的事。而像这样可以自带茶叶的工作室,更是给爱茶人留了片自在地。毕竟好茶难得,知音难觅,能有处地方安放这两样宝贝,实在是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