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旧巷道
每次路过马鞍山火车站,我的脚步总会不自觉地往站后拐。那条夹在两排旧楼之间的小巷子,像本被翻旧了的书,纸页泛黄,却总让人想再读一遍。
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认得我。他总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扳手,面前摆着搪瓷盆,盆里泡着叁四只待补的内胎。"又来了?"他抬起沾着油污的脸,眼睛在皱纹里笑得弯弯的。我点点头,他便会接着说:"慢点走,今天巷子里桂花开了。"
巷子里的声音与气味
往深处去,自行车铃铛声渐渐被各种生活的声音取代。二楼传来炒菜的刺啦声,伴着豆豉的焦香;谁家孩子在练钢琴,断断续续的音符像珠子滚落一地;老人们在梧桐树下下象棋,棋子啪地落在木棋盘上。这些声音和气味混在一起,成了这条小巷独有的节奏。
再往前走几步,就能看见李阿姨开在小窗台上的杂货铺。其实就是在窗台上摆个纸箱,放着矿泉水、纸巾和几种零食。要买东西的人得踮起脚,把钱递上去,她再从窗口把东西递出来。"这样方便嘛,"她说,"邻居们买包盐都不用出巷子。"
车站后街的旧巷道不宽,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并肩走都有些勉强。墙壁上爬着青苔,雨季时会变成湿润的墨绿色。阳光从两侧楼房的缝隙漏下来,在石板路上画出明明暗暗的光影。有个老太太每天下午都会坐在自家门槛上剥豆子,她说这条路走了六十年,闭着眼睛都知道哪块石板松动了。
其实我也在这条巷子里迷路过一次。那是前年冬天,下着细雪,巷子里雾蒙蒙的。每个转角看起来都那么相似,我绕了叁圈才找到出口。可也就是那次,我发现了巷子深处有家做竹编的手艺人,他的店门很小,里面挂满了各种篮子、筐子,空气中都是竹子的清香味。
这条马鞍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它不像站前广场那样人来人往,也没有出租车排着长队等候。它安安静静地待在车站背后,像城市的另一面——不那么光鲜,却真实得多。偶尔有火车经过,铁轨的震动会轻轻传来,但住在巷子里的人早就习惯了这种节奏。
我特别喜欢傍晚时分来这里。那时候家家户户开始亮起灯,窗户变成一个个暖黄色的方块。炒菜的香味更浓了,还能听见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这种时候,你会觉得这条旧巷道不是一条路,而是很多人的家。
老张说,他在这巷口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看着小孩变成大人,大人变成老人。"他拧紧最后一颗螺丝,用抹布擦擦手,"这巷子啊,就像站台,有人来有人走,但它一直在这儿。"
天色渐暗,我该离开了。回头望去,巷子里的灯光星星点点,像一条温暖的河。明天,火车站的列车会照常进出,而这条车站后街的旧巷道,也会继续它安静而生动的生活。也许哪天你路过马鞍山火车站,不妨也绕到站后看看,这条巷子会告诉你一些站前广场不会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