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海东叁百元爱情何处寻
路过海东老城区那家霓虹招牌半褪色的歌舞厅时,我突然被墙上一张皱巴巴的手写广告吸引:“温情陪伴,叁百全包”。下面还用红色记号笔匆匆补了一行小字:“手机号已换,联系请加微信”。夜风把广告纸的边角吹得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轻轻叹气。
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荒唐。这年头叁百块能做什么?在商场吃顿像样的火锅都不够,更别说指望用这点钱换来什么真心实意。可偏偏这样的广告,就像雨季的蘑菇,总是在电线杆、公厕隔板、网吧楼梯转角这些角落悄悄冒出来。
叁百块的重量
我开始琢磨,这“海东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供需关系。菜市场早市的张阿姨或许知道答案——她总念叨儿子相亲又黄了,“现在姑娘开口就要有房有车,咱们普通人家哪扛得住”。那些藏在城中村出租屋里的男女,或许正是被这种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才转而投向更直白的交易。
巷子尽头那家总亮着粉红灯的发廊,玻璃门上永远贴着“招聘学徒”。有次深夜我亲眼看见,有个穿着工装裤的男人在门口徘徊了足足二十分钟,最终攥着叁张钞票推门而入。他弯腰时裤袋里掉出张幼儿园接送卡,在路灯下反着微弱的光。
这让我想起城南劳务市场总蹲在墙角等活的老陈。他去年老婆跟人跑了之后,常嘟囔“真感情比名牌手表还难找”。有次他醉醺醺举着啤酒瓶说:“你们笑我找叁百块的,可那些花叁十万彩礼的,就敢保证买来的是真心?”
叁百元能买到的,或许不是爱情,而是某个时刻被当作“重要的人”的错觉。在城中村某间月租四百的隔断房里,有人会为你倒杯温水,听你抱怨工地包工头克扣工资,或是在你讲述妻子跟人私奔时,适时地给出惊讶的表情。这种服务明码标价,反倒比某些以爱之名的算计来得坦荡。
微信里的暗流
按照小广告上的号码搜到一个叫“小雨”的微信。朋友圈里全是局部特写:涂着桃红色指甲油的手搭在蕾丝裙摆上,背景总是同一张米色沙发。当我试探着问“海东叁百元爱情何处寻”时,对方秒回叁个表情:????
随后发来的语音带着电流杂音:“哥哥放心,小雨最懂心疼人。”那声音像是被烟酒浸泡过,却又刻意捏出甜腻的尾音。她朋友圈昨天更新了段视频——镜头扫过堆满化妆品的床头柜,半盒吃剩的泡面旁边,竟摊着本《心理学基础》。
这让我突然想起社区爱心超市的王姐。她丈夫瘫在床上七年,全靠她白天理货、晚上接些缝补活计撑着。有次她对着来采访的记者苦笑:“要是哭能换钱,我早成富翁了。”某些时候,那些藏在交易外衣下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救?
城中村的夜晚总比别处来得喧嚣。晾衣杆横七竖八地挑着各色工装,某扇窗户突然传来摔碗的声音,紧接着是孩子的啼哭。楼下网吧走出的少年们叼着烟讨论新出的游戏皮肤,他们或许永远不知道,就在头顶那排晾晒的衬衫后面,正发生着用叁百元交换温暖的故事。
便利店老板娘有晚边清点营业额边念叨:“西头那个小丽又给她爹寄钱了,说是打工攒的。”收银机叮当作响时,她幽幽补了句,“这世道,谁不是在卖点什么?”冰柜的冷气扑在我小腿上,激起阵阵寒意。
后来我再经过那家歌舞厅,发现旧广告已被覆盖。新贴的考研培训海报边缘,还顽强地露出一角模糊的字迹,隐约能辨认出“叁百”和“爱情”。正当我弯腰细看时,有个穿校服的女孩匆匆跑来,把传单塞进我手里——原来是家教广告。她喘着气说:“老师,第一次试讲只要叁百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