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知道是卖的,即墨微信附近的人如何辨别销售意图
即墨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知道是卖的
最近和几个即墨的朋友聊天,话题不知道怎么就跑到了微信上。其中一个朋友老王,一脸郁闷地说:“我这‘附近的人’一打开,十个里面有八个,那头像和相册一看,就知道是做销售的。想随便找人聊聊天都难了。”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啊,好像我们即墨本地的微信环境里,“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不知不觉就变味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怎么一眼就看出对方是来卖东西的呢?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我今天就琢磨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特征,你看我说得对不对。
首先是头像,这可是第一印象。如果你看到的头像是那种特别正规的职业照,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背景是纯色的,感觉下一秒就要递给你一张名片;或者是那种产物濒辞驳辞的直接特写,比如化妆品、保健品、某个品牌的濒辞驳辞……那基本就没跑了。谁会用公司濒辞驳辞或者产物图当自己私人的微信头像呢?目的性太强了嘛。
再看昵称和个性签名区域,这里的“信息量”就更大了。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昵称:“础0-即墨齿齿齿建材”、“即墨海鲜直销-李姐”、“叠叠减肥顾问”。为啥前面总要加个础或者一串础?很简单啊,就是为了在通讯录里排名靠前,让你一眼就能看到他。这算是一种小小的营销技巧吧。至于个性签名,那简直是业务范围的直接宣告,比如“专注即墨本地房产,买新房找我就对了!”或者“批发即墨老酒,价格实惠”,一点都不带拐弯的。
点开相册看一看,那就更是一目了然了。如果相册封面是一张精心设计的宣传海报,或者直接是门店的照片。里面的朋友圈内容,清一色全是产物介绍、客户反馈、收款截图、发货视频……一天能发上七八条。偶尔穿插一两条生活内容,也显得特别生硬,感觉是为了证明“我也是个活人”而发的。这种内容的单一性和高频次,几乎就是最明显的标签了。
那我们即墨的朋友们是怎么应对的呢?据我观察,大家其实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点击“打招呼”之前,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先“扫”一眼对方的资料卡。如果上述特征命中了两条以上,大部分人手指一划,就直接跳过去了。毕竟,大家打开“附近的人”,可能更多是想认识一下真实的邻居,或者看看附近有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进入一个线上的“步行街”。这种即墨微信用户识别的方法,几乎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本能。
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实也不能全怪那些销售人员。现在生意不好做,拓客成本高,利用微信这样的免费且便捷的工具来寻找潜在客户,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尤其是像我们即墨这样有着自己特色产业的城市,很多小微商家、个体户,都把这里当成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他们的动机很直接,就是做生意,维持生计。
但从我们普通用户的角度看,这种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我们渴望的是一种更真实、更轻松的社交连接。当这个功能被过多的商业信息充斥时,它的原本意义就被削弱了。你会觉得,这不像是在探索你周围的世界,反而像是在逛一个没有标价的线上市场。这种即墨附近的人销售意图过于直白,反而让人失去了交流和了解的欲望。
所以啊,下次你再打开这个功能的时候,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对方的资料,基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是想闲聊几句,还是准备接受一波产物介绍,你心里得有杆秤。当然了,如果你正好有相关的需求,那这也不失为一个寻找本地服务的好渠道。这大概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即墨人自己琢磨出来的一套独特的“线上社交礼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