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小粉灯一条街,沁阳夜灯小巷风情

发布时间:2025-11-06 02:33:32 来源:原创内容

傍晚时分,我顺着老街的青石板溜达,不知不觉就拐进了这条巷子。嚯,眼前突然就亮堂起来——家家户户门檐下都挂着那种淡粉色灯罩的灯笼,暖融融的光晕连成一片,把整条街染成了温柔的珊瑚色。有个摇着蒲扇的大爷坐在门槛上冲我笑:“头回见着小粉灯吧?咱们这儿天黑之后才好看哩。”

这话倒是不假。等到夜幕完全落下,灯笼的光从粉纱里透出来,在青石板上流淌成一条朦胧的河。路灯倒是有的,可哪比得上这些老灯笼有味道?它们不像现代尝贰顿灯那么刺眼,光是柔和的、带着温度的,照得街边小吃摊的蒸汽都泛着暖意。油炸糕的滋滋声混着糖炒栗子的甜香,在光影里飘来飘去,有个小姑娘踮着脚要买糖画,她手里举着的风车在灯影里转成彩色的圈。

灯影里的老手艺

往深处走,发现这儿藏着不少老铺子。有个做竹编的老师傅就着灯笼的光赶工,细竹篾在他手指间翻飞。我凑近看的时候,他头也不抬:“这灯好啊,不伤眼。我在这条街编了四十年灯笼,就数小粉灯最衬手艺。”他指了指檐下,“你看那灯罩上的暗纹,都是老街坊自己画的,别处见不着。”

确实,仔细看才发现每盏灯都不一样。有的描着细密的缠枝莲,有的勾勒着简练的山水。路灯底下下棋的大爷插话:“早些年穷,买不起花哨的灯罩,大伙儿就用染料在纱布上画花样。没想到现在倒成了咱们沁阳小粉灯一条街的特色。”他落下一枚棋子,“将!你看,就像这棋局,最朴素的着数往往最耐琢磨。”

再往前是个剪纸铺子,红色的纸屑在粉红光晕里飞舞,像极了樱花瓣。老板娘把剪好的窗花举到灯前查看,那些镂空的图案在粉光里显得特别灵动。“这光色正,”她转头对我说,“不偏不倚的,最能显出手工的韵味。机器压的花样再齐整,也缺这股活气儿。”

夜市渐渐热闹起来。卖藕粉的妇人、捏面人的老伯、唱小调的歌者,都在这片粉色光海里浮动着。有个孩子拽着妈妈要买灯笼,那妇人笑着说:“咱家不就有吗?爷爷给你画的小兔子灯笼。”孩子不依:“就要街上的!这里的灯笼会唱歌!”我仔细听了听,原来是夜风穿过竹制灯架时,真的发出细微的呜鸣。

走到街尽头回头望,整条巷子像一条温暖的星河。那些光点轻轻摇曳着,把人影拉长又缩短。我突然想起城南新区的霓虹灯,虽然绚烂,却照不出这样生动的人间烟火。也许这就是沁阳夜灯小巷风情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是刻意营造的景观,而是从寻常日子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暖意。

准备离开时,看见几个年轻人正在老宅前挂新灯笼。“这是太爷爷传下来的花样,”其中一个边调试灯绳边说,“我们重新设计了尝贰顿光源,但保留了粉纱罩和手绘纹样。”灯光亮起的瞬间,古老图案与现代光影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老师傅背着手在旁边看,轻轻点头:“像这么传下去,就对了。”

夜风渐凉,灯笼的光晕在石板路上轻轻晃动。我走出巷口很远,还能看见那片温暖的粉色在天际朦胧着。这条街的故事,就像灯笼里那团不灭的灯火,还在继续亮着,继续被新的手掌传递下去。某个窗口飘出淡淡的茶香,混着孩童的笑语,落进这无边的夜色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