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学生品茶工作室,萍乡学子茶文化交流空间
推开那扇挂着竹风铃的玻璃门,茶香就顺着门缝溜了出来。几个穿着校服的少年正围坐在原木茶桌前,有人小心地用盖碗滤出金黄透亮的茶汤,有人正低头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这不是什么老派的茶艺馆,而是藏在萍乡中学后街的“萍乡学生品茶工作室”——当然,大家都更愿意叫它“萍乡学子茶文化交流空间”。
茶香里的青春时光
每周叁下午四点半,这里总会特别热闹。刚下课的学生们背着书包涌进来,校服袖子卷到胳膊肘,露出被阳光晒出分界线的皮肤。“今天喝安溪铁观音!”扎马尾的女孩边说边摆开茶具,动作熟练得像做了几十年的老茶人。其实她上个月才学会如何控制水温,第一次冲泡时还把茶叶闷过了头。
窗边的男孩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第叁泡,兰花香明显,喉韵回甘。”他是高二的理科生,却在这里发现了茶叶中神奇的化学物质——茶多酚遇热转化的过程让他着迷。旁边戴眼镜的女生正在研究宋代点茶法,她说这比做物理题难多了,手腕力度稍微不对,茶沫就打不细腻。
萍乡学生品茶工作室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没有严肃的茶道规矩,没有必须遵守的冲泡步骤,有的只是年轻人对传统茶文化的全新理解。有个男生甚至在尝试用冷萃法处理本地产的云雾茶,他说这样能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鲜爽。
不只是泡茶那么简单
你可能觉得,这群年轻人就是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但实际上,这个萍乡学子茶文化交流空间承载着更多意义。上个学期,他们自发组织了“一茶一书”活动,每泡一款茶就共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喝龙井时读西湖诗词,品普洱时看茶马古道的历史。
“原来《红楼梦》里栊翠庵品茶那段,妙玉用的水还有这么多讲究!”一个学生惊叹道。他们为此专门去请教了本地茶厂的老技师,了解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后来这事儿传到了语文老师耳朵里,竟然成了课堂上的拓展内容。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的茶产业。萍乡虽然不是传统名茶产区,但周边的山区也有不少优质茶园。工作室的成员们利用周末时间去茶山实践,学习采摘技巧,还尝试设计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茶叶包装。“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萍乡不仅能产出好煤,还能产出好茶!”负责宣传的女生信心满满地说。
这个萍乡学生品茶工作室早已超越了普通社团的概念。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连接着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在这里,茶不再只是长辈杯中的深色液体,而是变成了年轻人探索文化、连接彼此的媒介。
暮色渐深,茶室暖黄的灯光亮起。最后一批学生收拾好茶具,把桌椅摆放整齐。玻璃门上挂着的那个竹风铃在晚风中轻轻作响,仿佛在诉说这一天的故事。明天,又会有新的面孔推开这扇门,在这片茶香弥漫的空间里,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