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小粉灯一条街,福泉小粉灯街区风貌
傍晚时分,我总喜欢到福泉小粉灯一条街转转。这条街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从我有记忆起就立在这儿了。天色将暗未暗的时候,街两旁店铺门口的小粉灯便一盏接一盏亮起来,那种柔和的光,不刺眼,却能把整条街照得暖融融的。
街口那家米粉店的老陈正往锅里下粉,热气腾起来,在他那盏小粉灯下形成一团朦胧的光晕。“来啦?”他头也不抬,手上的活儿不停。我应了一声,在他店门外的小马扎上坐下。这条街的妙处就在这儿,每家店都用着款式差不多的粉色灯笼,可细看每盏又都不太一样——老陈这盏用的是磨砂玻璃,隔壁裁缝铺那盏罩着细纱,再往里的杂货店则选了带流苏的。
灯笼下的市井百态
福泉小粉灯街区风貌最动人的,就是这份不经意的协调。没有谁规定必须用什么样的灯,可大家不约而同都选了粉色系,亮度也出奇地一致。傍晚走在这条街上,眼睛特别舒服,既不会觉得太亮,也不会嫌暗。
卖糖水的阿婆慢悠悠地搅动着锅里的红豆,她那盏灯有些年头了,灯罩边缘微微发黄。可她说这样才好,照出来的光更温和。确实,从她摊位前经过,总能闻到红豆和桂花的甜香,混着老木头灯架散发出的淡淡气息,那是岁月才能酝酿出来的味道。
再往前走,修鞋的老李头正就着灯光给一只皮鞋换底。他手很巧,飞针走线毫不含糊。“这灯光正好,”他曾经跟我说过,“不伤眼睛,干活久了也不累。”他这盏灯是儿子从外地带回来的,样式新些,可颜色还是那种熟悉的粉。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是粉色呢?问过几位老人,他们也说不清楚,只说从父辈那代起就是这样了。或许粉色恰到好处——比白色温暖,比红色柔和,在这条生活气息浓厚的小街上,再合适不过了。
灯光里的烟火人间
夜幕完全降下来时,福泉小粉灯一条街才真正展现出它的魅力。不是那种炫目的美,而是像老照片一样,带着怀旧的色调。灯光映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泛起浅浅的光晕;照在行人的脸上,也显得格外柔和。
下班的人匆匆走过,手里提着刚买的菜;孩子们在灯光下追逐嬉戏,影子拉得老长;几个老人坐在灯下下棋,时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这条街不长,慢慢走也就十来分钟,可你要是愿意停下来,在每个小粉灯下的店铺前站一会儿,能发现好多故事。
那家开了叁十年的理发店,老师傅还在用着老式推子;旁边新开的奶茶店,年轻人排着队,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店铺,却在同样色调的灯光下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这片粉色光晕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福泉小粉灯街区风貌就是这样,它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一天天、一年年自然形成的。每盏灯后面都是一个家庭,一个故事,一段人生。灯光连着灯光,故事串着故事,就这样织成了这条街独特的纹理。
夜深了,我起身准备离开。老陈已经开始收摊,他小心地擦拭着那盏小粉灯,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老朋友。是啊,这些灯见证了多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聚散离合。明天傍晚,它们还会准时亮起,用那抹熟悉的粉色,继续温暖着这条老街,和生活在街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