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生品茶上课,校园茶艺学习体验
当茶香飘进教室
你能想象吗?在丽水的一些校园里,上课铃声响过后,教室里飘荡的不是粉笔灰的味道,而是清雅的茶香。这不是什么课外兴趣班,而是正经八百的课堂。丽水的学生们正儿八经地在课上学习品茶,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的吧?
我第一次听说时也愣了愣。茶艺课就茶艺课呗,怎么还叫“品茶上课”呢?后来才知道,这可不是简单地泡茶喝茶。老师们会把语文课、历史课甚至化学课的知识都融进茶艺里。比如讲到陆羽的《茶经》,不是干巴巴地背书,而是真的摆开茶具,按照古法冲泡,让学生们在茶香中感受千年前的文字魅力。
记得有次去参观,看见一个班的学生正在上地理课。老师拿着地图讲解丽水本地茶叶的分布,忽然有个男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咱们缙云的黄茶泡出来是黄汤黄叶的?”老师不慌不忙,直接取来几种茶叶现场冲泡。看着玻璃杯里慢慢舒展的茶叶,那个问题的答案仿佛就写在茶汤的颜色里了。
这种上课方式最打动人心的,是它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以前总觉得课堂是课堂,生活是生活。可现在你看,孩子们在课上学到的品茶知识,周末回家就能跟爷爷奶奶一起切磋。有的学生甚至会在家庭聚会上露一手,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茶艺表演给亲戚看。这种即学即用的成就感,比考多少分都来得实在。
茶艺课上的小插曲
当然啦,刚开始推行这门课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位语文老师跟我聊起,第一次带着茶具进教室时,班长还以为他走错了门。调皮的男生会偷偷多抓一把茶叶,想泡杯浓茶提神;细心的女生则担心热水会烫到手。可现在呢?学生们已经能熟练地温杯、投茶、冲泡、分茶,整个流程行云流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遇到的一个高二学生。他说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课很枯燥,那些古文古诗离自己太遥远。可自从在茶艺课上亲手复原了宋代点茶的做法,他突然就懂了为什么古人会为了一杯茶写下那么多诗句。“原来古人和我们一样,都会为美好事物心动啊。”他说这话时,正在小心翼翼地调试水温,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动。
这种校园茶艺学习体验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不只是在教技能。你在课上能学到怎么辨别茶叶的好坏,怎么控制水温,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更深层的,是通过一杯茶,让人静下来,学会专注和耐心。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快节奏里,能有个机会让他们慢下来,细细品味一件事物,这种体验本身就很难得。
说到改变,有个例子特别有意思。学校茶艺社的指导老师说,以前社团活动总凑不齐人,现在反而要限制人数。有学生跟他抱怨:“老师,我就想安安静静泡个茶,怎么比打篮球还抢手?”这话听起来像抱怨,实际上透着满满的喜爱。
走在校园里,偶尔能看见叁五学生坐在树荫下,面前摆着简易茶具。那不是社团活动,就是课余的自发聚会。他们可能刚结束一场考试,或者完成了重要的课题,用这样的方式来放松和交流。茶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新媒介,这恐怕是课程设计者最初没想到的额外收获。
说实话,我挺羡慕这些学生的。要是我读书时也有这样的课该多好。不过转念一想,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总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丽水的这些学校把本地特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茶香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性情。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或许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