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院外援女,上海学院女外援选手
最近刷朋友圈的时候,老是看到大家在讨论一个话题——上海学院外援女。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我还愣了一下。外援?这不是体育比赛里才常说的嘛,怎么跑到大学里来了?
后来问了几个学弟学妹才知道,原来现在不少高校之间搞交流活动,都会互相“借”学生。这不,我们学校就来了几位上海学院的女同学。她们可不是来玩的,是正儿八经来参与课题研究和社团活动的。
她们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我记得上周叁下午,去听了场跨校的学术沙龙。台上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讲起她们学校的创新项目,眼睛都在发光。她说的方法我们从来没想过,但仔细一听,还真有道理。坐在我旁边的小王碰了碰我胳膊:“这思路,绝了!”
这些上海学院女外援选手,真的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鲜空气。比如在篮球赛上,那个高个子女生虽然是我们临时找来的“外援”,但她的叁分球那叫一个准,直接把气氛推向了高潮。更别说在文艺晚会上了,她们排的那个舞蹈,融合了两种不同学校的风格,看得大家直呼过瘾。
不过啊,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接受这种变化。我们班学习委员就私下跟我说过:“她们的方法是不是太冒险了?”但过了两周,我再看他的笔记本,居然也开始用那些新方法了。这人啊,真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要说这些上海学院外援女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可能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同样一个社会调研课题,我们可能习惯性地按照老师教的步骤来,她们却总能在常规之外找到新的切入点。这让我想起之前做的一个市场分析,要不是她们提醒,我们差点就漏掉了最重要的数据维度。
当然了,这种交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因为教学进度的差异,或者各自习惯的做事方式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小摩擦。但有意思的是,往往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家反而能碰撞出更好的想法。
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我们学校的同学和上海学院的女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时候在图书馆,有时候在咖啡厅,那种认真交流的场面,真的让人感受到大学该有的样子。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上周在食堂碰到的那位上海学院的女生。她一个人坐在那儿看专业课的笔记,我正好路过,就聊了几句。她说刚开始来这里确实有点不适应,但现在反而觉得这种跨校的经历特别珍贵。“就像突然多了一个家,”她笑着说,“虽然口味不一样,但饭菜都一样香。”
这话说得真好。想想也是,大学四年,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能接触到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学,这种经历可能比考试分数还要重要。毕竟,等我们以后走出校门,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
看着这些上海学院女外援选手在校园里忙碌的身影,我突然觉得,大学之间的这种交流,就像给原本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让整个校园都活了起来。这种变化,可能刚开始不太习惯,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它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想象。
明天又要和她们一起准备那个创新竞赛了,不知道这次,又会有什么新的火花呢?想想还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