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火车站小巷子,邻近的火车站小胡同

发布时间:2025-11-06 00:22:07 来源:原创内容

双辽火车站小巷子,邻近的火车站小胡同

每次从双辽火车站下车,我都不急着去大路上拦车。心里头总惦记着旁边那条小巷子。说它是巷子,可能有点抬举了,其实就是两排老房子中间夹着的一条窄道,地图上甚至都找不到它的名字。站前的人流吵吵嚷嚷,往这边一拐,就好像突然关上了一道门,世界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巷子口总停着几辆掉了漆的叁轮车,车夫靠在座上打盹,听见脚步声才懒洋洋地抬下眼皮。脚下的路是那种老式的水泥地,裂着缝,缝里钻出些顽强的青苔。路不宽,对面要是来个人,得稍微侧下身才能过去。两旁的墙壁斑斑驳驳,夏天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冬天就只剩下些枯藤,像一幅褪了色的地图,记录着这些年风吹雨打的故事。

往里头走,生活的气息就浓了。一楼的住户大多把窗户改成了小铺面,有的卖烟酒饮料,玻璃柜台擦得锃亮;有的开着小吃店,炉子就支在门口,一到饭点,那带着锅气的炒香就飘满了整条巷子,比什么广告都来得实在。经常能看到个老大爷,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放着戏曲,他眯着眼,手里摇着蒲扇,一摇就是一下午。

你说这邻近的火车站小胡同,它和背后那座现代化的火车站,感觉就像是两个时代的东西,硬是挤在了一块儿。火车站代表着出发和到达,是奔流的,是快速的。而这条小巷子呢,它是停滞的,是慢放的。火车的汽笛声传到这里,好像也被这慢吞吞的空气给过滤了,变得遥远而模糊。我有时候会想,住在这里的人,听着几十年不变的火车声响,心里是觉得烦躁呢,还是把它当成了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背景音?

有一次,我在巷子里一家招牌都快看不清的饺子馆吃饭。老板娘很健谈,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跟我唠嗑。她说她家在这儿开了快叁十年,看着火车站翻新了好几次,越变越气派,可她们这条小巷子,还是老样子。“来来去去的人多了,”她捏着一个饱满的饺子说,“但总有人像你一样,不爱走大路,偏爱钻我们这小胡同,吃一碗热乎的。”她的话让我愣了下,是啊,这邻近的火车站小胡同,或许就是给那些不想随大流、想喘口气的旅人,一个短暂的避风港。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感,也没有站前广场那种程式化的欢迎。它的好,就在于它的不完美。墙皮的脱落,地面的坑洼,甚至空气中混杂的饭菜香和一点点潮湿的霉味,都真实得毫不掩饰。它不试图告诉你远方有多精彩,它只是静静地展示着,日子原本该有的、接地气的模样。站台上的人们步履匆匆,奔向各自明确的目的地;而巷子里的人们,则守着自己的方寸之地,不慌不忙。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是那种暖黄色的、有点昏暗的白炽灯。我该走了,回到那人流里去。转身离开这条双辽火车站小巷子,耳朵里火车轮轨的摩擦声又渐渐清晰起来。但心里头,却好像被那条小巷子给熨帖了一下,带走了一点它的温吞和平静。这条路,我想我下次来,还是会走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