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炮楼周边的校园生活圈
你说这地方为啥会有这么个外号呢?我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时,脑海里浮现的是战争片里那些高耸的碉堡。可实际上,这里既没有枪炮,也没有防御工事,就是几栋略显陈旧的楼房。
走在炮楼周边的小吃街上,空气中永远飘着各种食物的香味。刚出锅的洋芋粑粑滋滋作响,隔壁摊位的烤豆腐冒着热气,再往前走两步,就能闻到酸汤粉那股熟悉的酸爽味。学生们的说笑声、商贩的叫卖声、还有音响里传出的流行歌曲,把这条不到两百米的小街填得满满当当。
炮楼的日与夜
白天的炮楼周边还算安静,大部分学生都在上课。只有几个快递小哥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巷子里,忙着派送包裹。可一到傍晚,整个区域就像突然苏醒过来似的。下课的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的直奔常去的餐馆占座,有的叁叁两两站在路边商量晚上吃什么。
记得有次我在常去的那家米粉店,碰见几个大四的学生边吃边聊。其中一个男生说,他在这条街上吃了四年,每家店什么口味都门儿清。从大一的炒饭到大二的烫菜,再到大叁的火锅,如今快要毕业了,反而最喜欢回到这家最简单的米粉店。“就跟这炮楼似的,刚开始觉得名字怪怪的,现在听着还挺亲切。”
这话说得确实在理。炮楼周边的校园生活圈,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是很多学生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圈里的人情味
要说这炮楼周边最让人惦记的,还得是那些开了很多年的小店。比如那家“张姐理发”,店面不大,但总是坐满了人。张姐手艺好,收费也实惠,很多学生从大一剪到大四。有次我去剪头发,听见她跟一个熟客聊天:“你上次说的是不是要找工作面试?今天给你剪精神点!”
再往前走几步,是家旧书店。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店里除了卖二手教材,还有些杂七杂八的文学书籍。经常能看到学生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看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老板从来不催,有时候还会给常客留他们感兴趣的书。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店,构成了炮楼周边独特的校园生活氛围。它们不像商业区那么精致时尚,却自有一种让人放松的亲切感。
傍晚时分,炮楼附近的篮球场上总是挤满了人。运球声、呼喊声、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此起彼伏。场边坐着些等位的学生,有的在看比赛,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干脆就着夕阳的余晖看书。这样生动的场景,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说到吃的,就不得不提那家“小四川”。店面窄窄的,只能放下五六张桌子,但生意总是特别好。他们家的水煮肉片做得特别地道,很多学生都说,想家的时候来这儿吃一顿,整个人就舒坦了。老板娘能记住不少熟客的口味,谁不吃香菜,谁要多放辣,都不用特意交代。
夜幕降临后,炮楼周边的灯光次第亮起。小吃摊的白色灯光,店铺门口的霓虹招牌,还有来往行人手机屏幕的亮光,交织成这个区域独有的夜景。虽然谈不上多美,但就是这份真实的生活气息,让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其实想想,炮楼这个称呼从何而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片区域已经深深融入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活记忆里鲜活的一部分。每次路过,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简单,热闹,又充满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