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的地域俗称
凌源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的地域俗称。
在凌源大学城念过书或者工作过的人,大概都对“炮楼”这个称呼不陌生。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战争片里那种又高又瘦的军事堡垒,感觉既突兀又有点好笑。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学生们口中津津乐道的“炮楼”,指的其实就是大学城外那一小片聚集了餐馆、网吧、小旅馆和出租房的区域。那儿是学生们除了课堂和宿舍之外,最常去溜达的地方。
你说为啥叫“炮楼”呢?这事儿还真没个官方说法。我琢磨着,可能跟那儿建筑的样貌有点关系。那些楼普遍不高,挤挤挨挨地凑在一起,外形方方正正的,窗户密密麻麻,远远看过去,确实有点像旧时的碉堡。再加上那里是学生们社交、娱乐、解决温饱的“战略要地”,用个带点军事色彩的外号,似乎也多了几分学生们自嘲的幽默感。这个称呼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地名。
这种给地方起外号的事儿,其实一点儿也不稀奇。几乎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么个被学生们私下命名的小天地。我有个在南方上学的朋友,他们学校后门外那条小吃街,被戏称为“堕落街”。名字听着有点吓人,其实就是因为东西太好吃,诱惑力太大,让学生们忍不住总想“堕落”一下,去大快朵颐。还有的学校,把那种专门租给学生情侣的小区叫“鸳鸯楼”,把总是飘着饭菜香的美食广场叫“炮楼”,这些叫法都特别形象,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年轻人的调侃。
这些地域俗称啊,生命力往往特别顽强。学校官方的地图上肯定找不到“炮楼”或者“堕落街”这样的标注,但在学生们的口头交流和朋友圈里,它们就是最标准、最亲切的称呼。这是一种独特的校园亚文化,是只属于那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集体记忆。当你毕业多年后,跟老同学提起“哎,还记得我们当年在炮楼吃的那个烧烤吗?”那种瞬间涌上心头的熟悉感和共鸣,是任何正式地名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别称,背后连接着的是活生生的日子。它记录了我们下课铃响后冲向小吃摊的急切,记录了期末考前在奶茶店抱佛脚的狼狈,也记录了那些叁五好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青春时光。“炮楼”这样的地方,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物理功能,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符号。它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却无比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