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学校暗号是否仍存在
记忆里的秘密信号
前几天路过老家小学,看见几个孩子在校门口挤眉弄眼,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副场景,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们当年,不也这样吗?放学后不直接回家,总得在校门口晃悠一会儿,和要好的同学对个“暗号”,才心满意足地各自散去。想到这儿,一个问号忽然冒了出来:如今手机都能随时视频了,当年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河间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
我特意在几个放学时段去学校周边转了转。情况还真有点复杂。在低年级的孩子群里,这种传统似乎淡了许多。他们更热衷于讨论昨晚看的动画片,或是直接拉着家长的手,指着路边小店里的新玩具。或许,对于他们而言,直白的表达远比我们那套复杂的“江湖规矩”来得痛快。
不过,在高年级学生那里,我似乎捕捉到了一些熟悉的影子。他们叁叁两两聚在一起,说话声音不高,有时还会迅速交换一个眼神,或者用手比划一个简单的手势。那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一个女孩对同伴快速眨了眨眼,对方立刻会意,从书包里拿出一本贴满贴纸的本子。你看,暗号或许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身衣服,变得更加隐蔽和内敛了。
为什么我们当年会对暗号如此着迷呢?我琢磨着,那大概是人生中第一次,试图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秘密王国”。这个王国拒绝大人的介入,只用我们自己能懂的语言交流。一句“天王盖地虎”,一句“宝塔镇河妖”,对上了,你就是自己人。那种归属感和确认感,是任何公开的表扬都无法替代的。它让平凡的校园生活,凭空多出了一点冒险的趣味。
那么,驱动这一切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是分享,是那种找到一个能听懂你“暗语”的伙伴的喜悦。有些话,有些心事,没法跟老师家长说,甚至连“我喜欢跟你玩”这种话都羞于直接出口。但用一个只有彼此懂的暗号,一切就都包含了。拍拍左肩代表“明天老地方见”,扯一下书包带代表“老师来了小心”。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编织了一张专属于那个年龄段的、细腻的情感网络。
这么一想,我忽然不那么执着于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形式会变,但核心的需求恐怕一直都在。我们那时用的是口头禅和手势,现在的孩子,也许在他们的网络社交群里,用的是特定的表情包,或者某句游戏里的台词作为彼此的“接头暗号”。那个看不见的、由共同秘密构建起来的小小世界,应该还在某个角落,静静地运转着。
离开学校门口,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我仿佛看到,那个属于我们一代人的、充满明文规定的暗号时代,正慢慢走远,融进了金色的余晖里。而一个新的,更贴合当下气息的默契时代,正在这些孩子们中间,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这么看来,那个对于学校暗号是否仍存在的疑问,或许不必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它存在过,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并且,大概会一直存在下去,只要孩子们还需要那种只属于他们的、秘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