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临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发布时间:2025-11-04 02:47:34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午后的通话

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表姐发了一条动态,说她上初二的儿子用五十块钱,买了叁个小时的通话时间。我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是不是被骗了?现在谁还按小时计费打电话啊,不都是微信语音随便聊吗?

带着一肚子好奇,我周末特意去了趟表姐家。小外甥正趴在书桌上写作业,看见我来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问起那五十块钱的事,他挠挠头说:“姑姑,不是你想的那样。”

原来,他们班上新转来个同学,家在农村,爷爷奶奶带大的。那孩子性格内向,平时都不怎么说话。有一次放学,小外甥看见他躲在操场角落偷偷抹眼泪,就走过去问了问。

“他说想爸爸妈妈了,可是家里只有一部老人机,不能视频。长途电话费太贵,爷爷奶奶舍不得打。”

小外甥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日期和时间。“我算过了,用我的零花钱,每个月能给他买叁个小时的通话时间。五十块钱刚好够。”

我翻着那个小本子,心里突然酸酸的。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按分钟计算的通话了。但就是这个临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计划,让另一个孩子每个月都能听见爸爸妈妈的声音。

“最开始他就是哭,后来会笑了,上周还说数学考了八十分。”小外甥的眼睛亮晶晶的,“他爸爸妈妈在电话里跟我说谢谢,说我比大人还懂事。”

表姐在旁边插话:“一开始我也生气,觉得他乱花钱。后来听见他在电话里教同学怎么跟爸爸妈妈聊天,怎么把开心的事说给他们听,我就...”表姐说到这儿,声音有点哽咽。

藏在电话里的温度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被宠坏了,不懂事。可这个临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那个转学生现在开朗多了,偶尔也会来家里玩。两个男孩凑在一起写作业,写完就盘算着下次通话要说什么。小外甥会提醒他:“别忘了告诉你爸爸你运动会得了第二名。”

有时候信号不好,通话会断断续续的。但两个孩子都不着急,耐心地重拨,等着那句“喂,能听见吗”。这叁个小时的通话,成了他们每个月最期待的时刻。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装第一部电话时的兴奋。现在通讯发达了,反而少了那种期待和珍惜。可这两个孩子,在智能手机遍地的时代,重新找到了最朴素的联系方式里藏着的温度。

表姐说,她现在每个月都会多给五十块钱的话费。“这钱花得值。”她说这话时,脸上带着骄傲。那个转学生的父母也知道了这件事,特意从外地寄来了家乡的特产。

挂断电话前的最后一分钟,两个孩子总是特别安静。小外甥说,能听见电话那头轻轻的呼吸声,知道还有人陪着,这样就够了。

五十块钱,叁个小时。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那个想家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而对我小外甥来说,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朋友撑起的一小片天空。

临走时,我看见小外甥又在那个小本子上写着什么。“下个月要告诉他爸爸妈妈,他当上语文课代表了。”他头也不抬地说,嘴角带着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