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大学城旁炮楼称谓

发布时间:2025-11-04 09:58:52 来源:原创内容

个旧大学城旁边那些密密麻麻的自建楼,当地人给起了个挺形象的外号——炮楼。这名字乍一听挺唬人的,其实跟军事设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也纳闷,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叫法?后来在附近的小餐馆吃饭,跟老板闲聊才搞明白。

老板娘一边擦桌子一边说:“你看那些楼,窄窄高高,一间挨着一间,像不像打仗时候的瞭望塔?”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出去,还真是。那些楼普遍五六层,外墙没怎么装修,窗户密密麻麻的,阳台窄得只能站一个人。最绝的是楼和楼之间的缝隙,有的窄得连阳光都照不进来。

为什么会出现“炮楼”这样的建筑

这事儿得从大学城搬过来说起。当年大学一建好,上万名学生和教职工突然涌进来,周边的房子根本不够住。有地的村民嗅到商机,赶紧在自家宅基地上盖楼。地皮就那么大,想多赚钱只能往高处盖。于是这些楼就像雨后春笋,一层层往上冒。

你说安全?确实让人担心。我进去看过一间出租屋,楼梯陡得跟爬梯子似的,房间小得放张床就转不开身。但架不住便宜啊,一个月叁四百块钱,对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特别友好。楼下就是各种小店,吃饭、复印、买日用品,走两步全搞定了。

不过住这儿的学生们倒挺想得开。有个大叁的男生跟我说:“别看房子不怎么样,但我们在五楼天台上吃烧烤看星星,那种感觉,住商品房的同学还真体验不到。”这话让我愣了下,原来在局促的空间里,年轻人自有他们的活法。

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群,已经成了大学城生态的一部分。晚上九十点下课时间,巷子里特别热闹,卖炒粉的、卖水果的,学生们叁叁两两结伴回来。虽然环境杂乱点,但烟火气特别足。有次下大雨,我看见几个学生挤在楼下小卖部的雨棚里等雨停,店主还搬出几个小板凳,那画面挺温馨的。

当然问题也不少。垃圾清运不及时,网线电线乱拉,消防通道经常被堵。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还停过两天水,学生们只能去教学楼接水用。但这些似乎都没能改变大家对炮楼的态度——既抱怨它的种种不便,又依赖它提供的便利。

最近听说政府要整治这些自建房,有些楼可能要拆。消息传出来,学生们反而有点舍不得。那个在天台吃烧烤的男生说:“真要搬走的话,以后想吃凌晨两点的烧烤就没这么方便了。”这话说得挺实在,这些炮楼确实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

其实想想,每个大学城周边好像都有这么个地方。它可能不完美,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很多人的居住需求。这些被叫做炮楼的建筑,就像野草一样,在城市的缝隙里顽强生长,自成一片天地。它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很多城市快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下次你再路过个旧大学城,看见那些密集的楼房,应该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家管它们叫炮楼了。这称呼里带着点调侃,也带着点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默认和接受。毕竟,在现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能有个安身之所,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容易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