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品茶自带工作室,金华茶道品鉴工作坊
金华这地方啊,总是让人想起火腿,但今天咱们聊点不一样的——茶。说来也巧,上周路过江北老巷,偶然瞥见“金华品茶自带工作室”的木招牌,倒是勾起不少回忆。
工作室的老板娘姓陈,穿着苎麻衫子正在烫杯。见我在门口驻足,她掀开青瓷罐闻了闻茶样,笑眯眯地说:“现在年轻人都爱去奶茶店,倒是有些老茶客,总揣着自己收的茶饼来找我蹭茶桌。”她手上那把朱泥壶已然养出温润包浆,壶嘴正氤氲着白牡丹的甜香。
茶席间的自在时光
隔壁桌的大叔自带了个05年的普洱,正跟茶友争论该用紫砂还是盖碗。他们那个专注劲儿,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外公在八仙桌上摆弄功夫茶具的样子。其实所谓“自带”,不只是带茶叶那么简单——有人会抱着专属品茗杯来,还有人非要用老家井水泡茶。这种固执里头,藏着对生活仪式感的坚持。
转到隔条的“金华茶道品鉴工作坊”,氛围又不同了。叁十岁上下的茶艺师小陆正在教新茶友闻香,她总说:“别死记那些专业术语,你先说说这茶闻着像雨后竹林,还是像晒干的桂圆?”有次来个大学生,把岩茶的火工香说成烤红薯味儿,反倒让小陆连连称赞“这个形容鲜活”。
工作坊每月举办的盲品会挺有意思。白瓷碟里摆着五六种茶样,大家蒙眼品鉴时,总能听见各种有趣的形容:“这个第叁泡有兰花底”“咦?怎么喝出点冰糖甜”。有个搞设计的姑娘最绝,说某款单丛的余韵像“暮色里的水墨画”,后来才知道她真把茶汤层次画成了渐变色的设计稿。
现在城里类似的茶空间渐渐多了,倒不是说非要追求多精深的茶道。有时候就是图个能安心喝茶的地方——不必讲究繁文缛节,用自己惯用的杯子,泡自己存了好久的茶,或者单纯来蹭杯没尝过的味道。陈老板娘有句话说得在理:“茶汤好不好,最后还得看喝的人舒不舒心。”
黄昏时分从工作室出来,巷口炒茶厂正飘来新茶的青涩气息。回头望见暖黄灯光里,有人托着茶海正在闻杯底香,那个侧影忽然让人理解了什么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