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同城快约一夜,定西同城速约当晚
晚上十点半,小张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微信对话框里最后一条消息还停留在叁小时前:“今晚有空吗?”他已读未回。刷朋友圈时,突然看到“定西同城快约一夜”的广告在屏幕上闪动。他手指顿了顿,想起上周在夜市摊喝啤酒时老李说的话:“现在想约人出来吃个烧烤都难,大家好像都变懒了。”
说来也是,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只想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明明通讯录里有几百个好友,真能随时叫出来喝两杯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有时候翻遍整个微信,愣是找不到能说心里话的人。
从“改天约”到“就今晚”
记得小时候在定西,街坊邻居串门都不用打招呼。谁家做了臊子面,直接端一碗就送对门去了。现在呢?约朋友得提前叁天打招呼,对方还要查日程表。“改天约”成了最常用的客套话,可这个“改天”往往就没有下文了。
前两天在人民广场碰到老同学,寒暄了半天,最后都说“改天聚聚”。结果各自转身,又在各自的圈子里忙活了。这事让我琢磨,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这么难约?是时间真的不够用,还是我们都习惯了拖延?
其实仔细想想,很多事拖着拖着就黄了。上次说要去西岩山看日出,计划了半年还没成行;说好要去新开的火锅店,等到人家都快倒闭了还没去。有时候就是一时冲动,反而能做成事。上周叁晚上十点,我突发奇想给老王发消息:“出来撸串不?就现在。”他居然秒回:“走!”
那晚我们聊到凌晨两点,把半年没说的话都补上了。老王说,要不是我这么突然一约,他肯定又在家里看无聊的电视剧。所以说啊,有时候就得来个“定西同城速约当晚”,想到就做,别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娱乐方式多了,人情味反而淡了。大家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隔着屏幕交流。其实真见面聊聊天,比发一百个表情包都强。热腾腾的牛肉面馆里,随口聊的那些家长里短,才是真实的生活气息。
上周六下雨,我在商场里碰到邻居大姐。她说儿子去外地读书后,家里冷清得很。我随口说了句“要不晚上来我家吃饺子”,她高兴得眼睛都亮了。那天晚上,我们两家六口人围在一起包饺子,说说笑笑的,特别温馨。
这种事在以前很平常,现在却成了难得的体验。所以说,人和人之间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接触。光在微信上点赞,不如真见面喝杯茶。
现在年轻人总说“社恐”,其实多半是习惯了独处。真要迈出那一步,约人见个面,聊开了就好了。就像我表弟,以前周末总是宅在家里打游戏,后来被我们硬拉出来打了几次篮球,现在比谁都积极。
关键是要找到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比如约着去新开的奶茶店打卡,或者组队去爬山。实在不行,就简单约个晚饭,聊聊近况。定西这么小的地方,从城东到城西也就二十分钟车程,见面真的不难。
有时候我在想,可能我们都把社交想得太复杂了。其实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想见个面”这么简单。就像昨天,我直接给朋友发消息:“在干嘛?出来走走?”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我们就在黄河边散了两个小时步。
这种随性的见面,反而比正式约饭更轻松自在。不用特意打扮,不用预定餐厅,就是随便走走,说说最近的工作,聊聊家里的琐事。说到“定西同城快约一夜”这种模式,其实核心就是抓住当下的冲动,想见就见。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计划太多反而束手束脚。偶尔跟着感觉走,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今晚月色不错,你要不要也约个朋友出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