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大学城喝茶资源群,河源大学城饮茶交流群
这两天在学校里,总能听见同学们在讨论“河源大学城喝茶资源群”的事儿。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愣了一下——喝茶?不就是泡杯茶叶嘛,怎么还专门建个群?直到被室友拉进去,我才发现这可不是简单的“喝茶”。
群里热闹得跟早市似的。张叁刚发了个定位:“后门这家新开的普洱不错,老板娘还会教你辨茶饼年份。”李四马上接话:“东区图书馆后面那家才绝,29元自助茶座,带上笔记本能泡一下午。”翻着翻着聊天记录,我突然意识到,这哪是什么喝茶群啊,这分明是大学生活生存指南。
茶香里的另一间教室
记得上周叁下午没课,我跟着群里推荐的路线,摸到了商业街二楼那家叫“茶言观舍”的小店。推开木门,居然看见同系的学霸正和哲学系的学长在争论存在主义,手边的单枞都快凉了。隔壁桌几个美院的同学摊开速写本,边画边聊着毕业设计。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地方比教室还像教室。
老板娘说,她开店就是看中大学城年轻人多。“你们学生啊,需要个不是宿舍不是食堂也不是教室的地方。”她给我泡了杯凤凰单枞,“你看这茶叶,在杯子里浮浮沉沉的,跟你们现在的人生状态多像。”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确实,在宿舍太懒散,在图书馆太严肃,食堂又太嘈杂。而这些散落在大学城各个角落的茶室,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我们这群年轻人的“第叁空间”。
一杯茶的社交距离
现在人人都玩手机,面对面聊天反倒成了稀罕事。但在这些茶室里,我见到了最有趣的画面:陌生人会因为讨论哪种绿茶更回甘而聊起来;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因为邻桌飘来的茶香打开话匣子。上周我就见证了两个因为抢自习座位吵过的同学,居然在茶室里碰见,一杯铁观音下肚,俩人开始讨论起游戏攻略来了。
这种“河源大学城饮茶交流群”里推荐的场所,有种特别的魔力。它不像酒吧那么喧闹,不像咖啡厅那么匆忙,就是安安静静地,让陌生人变成熟人,让熟人变成朋友。价格也贴心,十几二十块就能坐大半天,对学生党特别友好。
班里最内向的小王,居然在茶室学会了潮汕功夫茶的那套流程。他说:“摆弄这些茶具的时候,突然就知道该怎么跟人打招呼了。”现在他经常在“河源大学城喝茶资源群”里分享泡茶心得,还组织过两次茶会。
这些藏在大学城角落的茶室,就像学生生活里的一个个驿站。期末时这里是临时自习室,周末时成了朋友聚点,想独处时又变成最好的避风港。它们不张扬,却实实在在地参与着我们的成长。
昨天路过商业街,发现又新开了家茶室。我顺手把信息发到群里,不出五分钟就收到七八条回复。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留言,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大学时光最生动的模样——总有人在某个地方,泡好了茶,等着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