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怎么在大学城附近找到出来做服务,敦煌在大学城附近如何寻得服务
敦煌怎么在大学城附近找到出来做服务?这个问题最近不少同学都在私下打听。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也挺纳闷——敦煌不是远在甘肃吗,怎么会在大学城附近出现呢?后来才慢慢明白,大家其实是想问,在大学城这样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能不能找到接触敦煌文化的机会。
这事儿得从我们学校西门外的文化街说起。那天路过时,我偶然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叫"飞天阁"的小店。推门进去就惊着了,墙上挂着手绘的敦煌藻井图案,玻璃柜里摆着复刻的敦煌色手链,连背景音乐都是悠远的琵琶曲。店主是个刚毕业的学姐,她说现在很多传统文化机构都在尝试走进年轻人生活圈。
文化体验其实就在身边
后来留心了才发现,大学城周边真藏着不少敦煌元素。比如图书馆叁楼的数字敦煌体验区,戴上痴搁设备就能看见九色鹿在眼前跳跃;食堂二楼新开的面馆,墙壁直接复刻了莫高窟第45窟的壁画。最让我意外的是,美术学院的同学去年还组建了敦煌彩绘社团,每周叁晚上在教学楼叠座天台练习矿物颜料调配。
上个月社团招新时,我特意去听了他们的分享。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说得特别实在:"刚开始我也觉得敦煌离我们特别远,后来发现学校数据库里可以高清查看洞窟细节,文化馆每月都有临摹活动。关键是得主动去发现这些资源。"她说着打开手机相册,展示在社区文化站跟非遗传承人学习泥板画的照片。
其实要我说啊,现在获取传统文化服务的渠道比以前多太多了。记得我大一那年想看敦煌展览得坐两小时公交到市博物馆,现在呢?学校微信公众号经常推送数字敦煌资源库的限时免费活动,附近商场的快闪店时不时就有沉浸式光影展。关键是得保持那份好奇心,多关注文博机构的社交媒体账号。
前两天经过学生活动中心,正好碰上他们在布置"敦煌夜话"活动。组织者小陈告诉我,他们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来聊天,还准备了仿制琵琶供大家体验。"我们刻意没贴正式海报,就在树洞墙上发了手绘通知,结果报名人数超乎想象。"他边说边调整着投影仪角度,幕布上缓缓浮现出月色下的鸣沙山。
这种不经意间的文化相遇,往往最让人心动。就像我室友上次在旧书市淘到1987年的《敦煌图案选》,摊主还附赠了手写的临摹要点;还有咖啡店那个总会拉花勾出叁兔共耳图的师傅,每次都能引发顾客对于敦煌符号的闲聊。这些碎片化的接触点,慢慢织成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网。
可能有人会觉得,在大学城接触到的这些不算正经的敦煌文化服务。但我觉得吧,文化传播本来就需要不同形态。那些在文创市集上对着反弹琵琶贴纸眼睛发亮的中学生,那些在社团活动里第一次用青金石颜料的大学生,谁又能说他们不是正在走进敦煌的世界呢?
转眼又到毕业季,听说去年那个在宿舍画敦煌壁画的学长,现在去了敦煌从事数字复原工作。他在校友群里发过一段话:"当年在宿舍调颜料的夜晚,从来没想过那些青绿朱砂会指引我走到莫高窟跟前。"这句话让我恍惚觉得,也许我们与敦煌的距离,从来都比想象中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