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巷弄百五情缘

发布时间:2025-11-02 06:16:27 来源:原创内容

那会儿正好是梅雨季,巷子里的石板路总是湿漉漉的。我在揭阳老城区晃悠,偶然拐进这条窄得只容两人并肩的小巷,青苔顺着墙根爬了半人高。空气里有股潮湿的泥土味儿,混着谁家飘出的老药桔香。

就在巷子中间那户贴着褪色门神的院门前,我遇见了陈伯。他正撑着伞等邮递员,佝偻的背微微前倾,像棵被岁月压弯的老榕树。听说我想打听巷子的故事,他转身从门后拿出两个马扎:“来坐着说,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一百五十步的距离

“从巷头到巷尾,正好一百五十步。”陈伯的潮汕口音软绵绵的,和雨声混在一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每天都要走这一百五十步,去巷尾的纺织厂接阿英下班。那时他还是个毛头小伙,总故意把步子迈得很大,就为能在厂门口多站会儿,等那个扎两条麻花辫的姑娘。

有回发工资,他攥着刚领的十五块钱——当时可是大数目——跑到百货公司买了条红丝巾。在厂门口等到天黑,却见阿英眼睛红红肿肿地出来。原来她弄丢了半个月的工资,正躲在车间哭了一下午。“别急,我给你变个戏法。”陈伯从兜里掏出丝巾,轻轻系在她脖子上,“你看,老天爷知道咱们今天该高兴。”

后来他们总爱在这条巷子里散步,从巷头走到巷尾,再从巷尾走回巷头。一百五十步的路,能走上半个钟头。阿英喜欢数步子,数着数着就笑了:“人家谈恋爱逛公园,咱们谈恋爱走巷子。”陈伯也跟着笑:“这巷子多好,下雨都淋不着。”

藏在砖缝里的时光

巷子东头有棵木棉树,每年春天会开出火红的花。阿英总说木棉花晒干了能煲汤,清热解毒。可陈伯从没让她捡过——他总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偷偷把落花扫成一堆,用报纸包好放在她家窗台下。

最让我动容的是巷子中段墙上那些刻痕。陈伯带我去看时,那些歪歪扭扭的“正”字已经快被青苔盖住了。“每走过一次,我们就刻一道。”他伸手轻轻抚摸那些痕迹,指甲缝里沾了青苔的绿渍,“后来居委会说要粉刷墙面,阿英急得差点和人吵架。”

这些刻痕见证了他们从青丝走到白发。结婚那天,迎亲队伍吹吹打打从巷子走过;孩子出生时,婴儿的啼哭在巷子里格外响亮;孩子上大学那年,他们一起把录取通知书复印了缩小,塞进巷尾的墙缝里。

陈伯说,去年木棉树开花时,阿英住院了。他每天还是走这条巷子,从家走到医院,正好也是一百五十步。有次他带着木棉花去医院,护士说不能带花进病房。他就在楼下数着步子来回走,走满一百五十步才上楼。“得让巷子陪着她。”他这么说道。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屋檐的缺口漏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伯起身收起马扎,说要给住院的阿英送饭去了。我看着他慢慢走向巷尾,步子稳稳的,每一步都踏得认真。

巷子还是那条巷子,一百五十步的距离从来没变过。我站在原地,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揭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是把一条巷子走上一辈子,把一百五十步走出千山万水的深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