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兴平男人常走的小巷
要说兴平男人为啥总爱往小巷子里钻,这事儿还真有点儿意思。前两天我去南街买卤肉,正好碰见邻居老张拎着鸟笼从巷子深处晃出来。他看见我就笑:“这儿的豆腐脑,比新城馆子够味多了。”
我跟着老张往巷子里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根儿坐着几个老哥在下象棋。穿校服的男孩骑着单车叮铃铃穿过,车筐里装着刚出锅的油饼。老张说,他父亲年轻时也在这条巷子卖过羊肉泡馍,那口老汤传了叁代人。
巷子里的老滋味
巷口那家剃头铺子,还是二十年前的价钱。王师傅一边给客人修面一边唠家常,推子嗡嗡作响,碎发落在白布上。他说这条兴平男人常走的小巷,藏着半座城的记忆。来理发的有工地干活的,也有开车来的老板,往这张椅子一坐,聊的都是家长里短。
再往深处走,木匠老李的作坊飘出刨花的清香。他做的板凳扎实,兴平男人喜欢来这儿订做家具,顺带喝杯茶。老李说起去年给巷尾刘家打嫁妆,叁十六条腿一样没少,全是实打实的榫卯手艺。
傍晚时分,巷子渐渐热闹起来。卖臊子面的小摊支起灯笼,辣子油的香气飘得老远。几个刚下班的中年人坐在矮凳上,吸溜着面条,说起孩子升学的事。穿工装的大哥默默听着,往面里加了勺醋。
夜色渐浓时,巷口的修鞋摊亮起昏黄的灯。老周师傅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补。他说这二十年,补过上千双鞋,也听过无数故事。有小伙子第一次来补相亲穿的皮鞋,后来带着孩子来补学步鞋。
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就像兴平城的毛细血管。老人们在墙根下晒太阳,孩子们追逐打闹,中年人在这里歇口气。它不光是条通道,更像个老邻居,见证着寻常日子的起起落落。
昨天下雨,我又看见老张端着茶缸站在巷子屋檐下。他望着雨幕说:“新城那边商场盖得再高,还是这儿让人踏实。”确实,在这条兴平男人常走的小巷里,时光仿佛走得慢些,让人能听见生活本来的声音。